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全球头条:解读No.111|东坡词 “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湖潮”

2022-08-27 05:49:05 来源:腾讯网
分享到:

这首词作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八月,此时东坡任杭州太守,苏伯固(坚)任监税。

两人交往甚密,时有诗词唱和,这首词即为东坡和和苏伯固在钱塘江畔观潮后所写。

《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湖潮》


(相关资料图)

原文

海上乘槎侣,仙人萼绿华。

飞升元不用丹砂,住在潮头来处、渺天涯。

雷辊夫差国,云翻海若家。

坐中安得弄琴牙,写取余声归向、水仙夸。

⑴南歌子:词牌名,唐教坊曲。又名《南柯子》《凤蝶令》等。有单调、双调两体。双调又有平韵、仄韵两体。宋人多用平韵体,此词用平韵体。

⑵槎(chá):木筏。

⑶萼绿华:传说中女仙名,年约二十,身穿青衣,每月六次到晋人羊权家。

⑷丹砂:又称朱砂,辰砂。

⑸雷辊(gǔn):雷滚;雷鸣。

⑹海若家:指大海。海若,北海若,传说是海神。

⑺“坐中”二句:传说俞伯牙向成连学琴,三年不成,后随师到海上,作《水仙操》,琴艺大进。

“海上有人乘木筏直上银河,仙人萼绿华常来凡间羊权家。

可见飞升上天不需要吃丹砂,只要乘着潮势就可以走遍天涯。

潮声如雷滚动,在夫差的故国;潮水如云翻腾,在海神的老家。

席上怎么能得到善抚琴的伯牙,谱写潮声,可与《水仙操》比高下。”

该词为东坡和苏伯固在钱塘江畔观潮后的词作之一,充分反映了东坡那种与大自然为伍、风彩翩翩的浪漫主义情调。

上片以神话的笔调,写观潮时产生的美好感觉。

“海上乘槎侣”, 为第一潮景,即海渚者一二人乘坐竹筏来来去去的幻境,神奇极了。

钱塘江八月观潮成为杭州人传统的习俗。

西晋张华《博物志》载:“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

“仙人尊绿华”,为第二潮景,“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东坡《望海楼晚景五绝》)忽然,有一来去无定的九百岁仙女罗郁站立潮头上。

以此比拟潮之形态,美丽极了。

“飞升元不用丹砂”,为第三潮景。

只见一位道人羽化登仙,不用服什么朱砂炼成的丹药,全凭着道家的道。

即《子华子大道》所言的“道”,即“元,无所不在也。人能守元,无则守之;人不守元,元则舍之” 的“元”,就上天了。

以此比拟潮头之涨势,壮观极了。

“住在潮头来处、渺天涯",照应第一潮景,直写那“居海清者”的竹筏停留在潮头要到来的地方吧,那远在天边。

海潮停止后,海面江阔极了。

上片由三个潮景组成钱塘一大奇观, 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

下片则以神话与现实交汇呼唤的手法,把观潮给人们的艺术享受渲染得淋漓尽致。

“雷辊夫差国, 云翻海若家”,状潮之声势浩大。

那潮声如雷鸣声震动整个杭州城,如云翻滚惊动海若海神国家。

虽然不免有些夸大其辞,但又未失去生活的真实。

东坡善于惯用比喻方法来谊染他笔下的人事景物。

“坐中安得弄琴牙,写取馀声归向、水仙夸”,措绘望海楼上的琴声与潮声共鸣的韵味。

坐席中有人舒畅、徐缓地拨弄起伯牙琴,尽取那遗留下无尽之音,正好与潮声形成鲜明的对比。

真有“徐声投林欲风雨,末势卷土犹溪坑”(王安石《九井》诗)的韵味。

全归响在于伯牙弹奏的《水仙操》美好绮丽琴声。

虽然不免带有神话色彩,但伯牙“闻海水洞滑崩撕之声”灵感爆发,移情成功,援琴而歌,竞惊天地面成为中国古代操琴妙手。

这又给读者以无穷的启示:天才常常是从移情灵感中悟出来的。

词人以飞翔不繁与幻怪离奇的神仙意象,形容世见少见、直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潮。

潮水来去翻腾于天地之间,纵恣无碍酣畅淋漓,令观潮之人不觉飘飘然亦欲随之暂离人间远奔天涯。

白日飞升的仙人与翻腾不羁的狂潮,于词中交融为象征自由的意象,透露词人会于词中一再表露的渴望挣脱世网的意念。

全词描写钱塘江潮,用神话传说和各种比喻来形容它的声势,意境壮阔,富于想象力。

来源网络,参考“百度、腾讯”等相关文献,仅做学习所用

若有“修改、纠错”,请联系作者~

Copyright @ 2008-2016 www.renq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人气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18864号-17

联系邮箱   291 32 36@qq.com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