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球精选!活化利用让老会馆更“有戏”|九派时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文/孔德淇 作者系媒体人
据报道,北京的颜料会馆、正乙祠(银号会馆)、湖广会馆等会馆中,京剧、昆曲、评剧、北京曲剧、民乐正轮番上演。会馆看演出,渐成京城百姓的“新民俗”。
正乙祠戏楼
这些承载历史记忆的会馆,构成了独特的文化遗产。明清以后,各地会馆云集首都,是“敦亲睦之谊,叙桑梓之乐”的所在,为赴京考试、经商、客居的旅人提供食宿之便,同时也将地方戏曲、民乐、方言、饮食等风俗文化传入京城。
然而,时光如电,往昔熙熙攘攘的京城会馆,在历史舞台上黯然退场,旧址难觅者有之,私搭乱建者有之,满目萧条者亦有之。如何让沉睡的文化遗产“活”起来,重新焕发光彩,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命题。
北京打破常规的“修旧如旧”思路,用活化利用旧址来探求新解,将各具特色的会馆转化为沉浸体验的演艺新空间,下足了“微改造”的功夫,为传统文化的转换和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无论是戏曲、民乐,还是魔术、杂技,唤醒了这些岁月尘封的“老房子”,也使传统文化与时代同步,与游客的所求所想合拍,让表演艺术以更深沉的文化体验方式,走进现代人的日常生活。
除此之外,以旧址为原点,面貌焕新的会馆还将源源活力辐射到周遭,盘活文旅、演出、餐饮服务等既有资源,让旧时环境有了全新气象。生活在附近的百姓也从中受益,既能在门前区域逛胡同、赏美景,还能走进会馆观演听曲、看展览书,目之所及皆是景,耳之所闻便是曲,满脸笑容溢于言表。
考虑到全国各地会馆、文物古建众多,北京的实践也为地方保护利用打开了思路。我们的会馆保护,不仅是要留住历史底蕴、改善人居环境,还应该以文化人、着眼当下,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为市民生活带来更多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成为满足精神需要、增进群众福祉的新路径。
作为与历史、社会、经济的相遇之地,老会馆不只是岁月的沉淀、时间的陈酿。通过合时合地的活化利用,它们已然成为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公共文化场域,让更多人感受时光延宕、聆听历史回声、体悟文化演变,在思接千载中得到启迪,从不忘本来里汲取动力。持续发挥老会馆的现代功能、多元价值,我们一定能让历史遗产持续焕发新活力,在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来源:九派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