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观热点:林桂榛丨荀子“性不善性恶”变化由西汉“性善恶混”舆论所迫
继孔子“性—习”、“朴—文”论之后,荀子言“材性资朴无礼义(未伪/未文)”之“性无善(不善/非善)”论以驳孟子言“天命人性固有仁义礼智”之“性善”论,其中孟子的“性仁义礼智➙性善”有含义放大、逻辑跳跃,必须科研注意。
我们反复细检传世本《荀子》全部章句文字以及两汉际上溯到孟子时代的种种历史详迹,先秦孔后之孟子豪杰所发起的“人性有无礼义谓性善不善”的儒门内部之分歧辩难即可真相大白!——通天得圣、浩气嚣嚣的孟子自称自己仅次大禹、周公、孔子为文明第四人,这又得注意其人而论世知人(见文末附链)。
按《荀子》性论、名论诸篇的显著定义,恶=偏险悖乱,善=正理平治,性=不学不事、非伪非化而与生具有的人体机能,伪=虑习作伪。依此,两汉际荀书“性(有0礼义)资朴不善”➜“性(有0礼义)资朴恶”的演变马脚,非“性善恶浑混论”紧箍脑壳的西汉末学术权贵、皇家名角刘向及其同群所不能崴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西汉末,今古文过渡年代,“刘向、扬雄博极群书”,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黄门侍郎扬雄“校书天禄阁上”,二人皆甚善文,刘善史扬通玄,他们那时的“性善恶浑混论”的汉造紧箍脑壳以及曾经篡改其他古书古句“善—不善”对言为“善—恶”的作案证据板上钉钉,这是谁也否认不了的,见林桂榛《荀子〈性恶〉定本全文》弁言罗列数例(见文末附链)。
曾经“作书美荀卿”的董仲舒所见到的《荀子》还是“材性资朴不善论”无疑,扬雄所见《荀子》也未必是什么“性恶”论(褒孟的他未辟荀子人性论)。《荀子》一书的“材性资朴(0礼义)/性不善(=0德)”章句➜变成“材性资朴(0礼义)/性恶(<0德)”章句,这究竟是哪位儒生干的(含刘向、扬雄的秘书类),由于当事人已经全部亡故逾2000年,且案发原始材料荡然无存,故无法切实指认。
我曾经根据相关历史记录的细微痕迹或关键证据,用证伪法为正常人荀子大师的“性恶论”云云去帽平反:荀子性论驳文实讲“人类材性资朴无善(0善)”而非讲“性恶(负善)”,荀子著文并非在以“人性偏险悖乱(性恶)”去驳孟子“人性正理平治(性善)”。当然,若认定荀况脑残混乱或精神有病另论,看客搞各种概念义理诡辩逞智也另论,因为此类说法倒真可以推翻我的证伪法。
我在2007-2008年间起就撰文(并发布)去推言:《荀子》一书的“性恶论”不产生于荀子自己(此性论篇是荀子自撰,并非伪造或后人增,篇内基本概念、立场、说理与上下文及他篇都高度吻合),而是产生于西汉末大过渡时代大汉学术红卫兵改动《荀子》“材性资朴+不善(0礼义0善)”➜“材性资朴+恶(负礼义负善)”以合符当时大汉宣傳部“性善恶浑混论”思想套子、理论要求,这是王朝舆论或宣传部套子逼的(汉代继秦而大套邹衍式金木水火土五材厌胜术理论套子并覆盖、湮没、取代天道历数五行的内涵而“五行=金木水火土”,实类此种“性善恶浑混论”舆论历史)。此为个人大体辨析,更多案发细节实无从考知。
在是否符合±伦理道德标准的伦理评价体系中,属➕值的“善”范围称善,属➖值的“恶”范围称恶,也有属〇值的“无善恶”范围称素朴(未文未伪)而无善恶(=0善0恶)。伦理“善—恶”是什么差别界限或明确定义,材质肉体上的“性伪分合”是什么机理或过程以及概念关系,《荀子》书里的定义与论说非常清楚畅白。荀子就是认为善恶秩序的触犯由作伪,认为善恶德性的拥有由作积,认为善恶现象并非是±伦理在肉体材性的本有机能之中天然地存在着(因为性伪分),认为±伦理并非由相应道德实有先在于材性而派生、流变于社会或人生。
荀子曾反复举例强调陶木器非人性派生乃人伪加工而得,实则泥木料变陶木器亦非泥木之性派生乃人伪加工质料而得。换言之,匠人所造陶木器与原始泥木料有同质物质,但加工或改变泥木料的人伪与这些材料并不同质。同样,±伦理的善恶与肉体也是异质不相属的,以善恶称德行也非人体里有善恶德行实在。所以,区分异质事物及清醒其关系的是科学思维,而搅和异质事物并模糊其关系则是玄学或艺术观念。以此观之,荀子理论近科学思维,孟子思想为玄学或精神艺术。
孟子坚信“人类所性固有礼义高于禽兽故谓性善”是孟子的个人信仰与游说便辞,荀况驳称“人类所性固无礼义故材性资朴无善(不善)”也是荀子的基本立场与理论陈词。孟荀时空错列地针锋相对讲人类所性有无礼义而辩性善不善,情景正常,对话正常,措辞正常,逻辑正常,问题正常,分歧正常;孟荀若辩抽象“性善∨性恶”(∨表或关系,∧表且关系)或“所性±礼义”并哲学逻辑周全地得出“性善∧性恶”(性善恶混)才不正常(因所性0礼义才是常态与常识),孟告当面对话不正常,荀书里驳论不正常,历史痕迹与文献证据都不正常!
要之,孟子“所性有礼义故称性善”与荀子“所性无礼义故称性资朴不善”的各自真实立场、核心见解澄清匡复后,就各自回归各自的信仰常识或社会常识了:孟子认为性天本有道义,但堕落作恶易,故得你我皆存养本有道义(存养所性者),且此亦不易;荀子认为性天实无美德,那堕落作恶易,故得教养与法制以治理大家,且此也很难……什么孟子讲性善,荀子讲性恶,孟荀刚好两极相对且各自人性深刻云云,此乃读者盲目画圈上套瞎扯;但也不能另推演曰孟荀都讲“性善恶浑混”,此乃汉儒同上述画两圈再打酱油耳。
须注意:为什么西汉末以前无人辟荀子理论反而批孟赞荀(如告子等批孟,如西汉董子刘向皆赞荀,好玄的扬雄褒重奥德之孟也未贬荀,扬所见荀子旧书实非性恶论,董子更继荀明言材性质朴并批孟子性善论),为什么两汉交际到东汉又辟孟荀人性论皆错,并多标举“性善恶浑混”为对(从扬雄到荀悦),为什么唐宋后因道佛思潮渗透弥漫而大肆拿贴了“性恶论”标签的《荀子》来精神垫底与理论抨击,即以大辟荀子无性天道德本有之观念以自雄,此乃日益画圈戴套故也,且画圈戴套都搞错对象了——荀子非性恶论,孟子也非针对性恶的抽象性善论,董子的人性论描孟子就描错了(描荀子还差不多)。
西汉末刘向以来的《孙卿新书》《孙卿子》《荀子》书中(西汉末荀子改称孙实因名气大而避讳宣帝刘询,东汉后渐改回荀),荀子驳孟子“性善”命题而反复出现的“性恶”断语=荀书定义的“性偏险悖乱(恶)”,这在《荀子》确凿清晰的“材(材料)—性(性能)—伪(作伪)”、“朴(0道德)—善(正道德)—恶(负道德)”两组概念体系中,在以伦理道德是非论性的“性朴(0道德)—性善(正德)—性恶(负德)”差异界限中,是没有“性恶”断语之含义厘定澄清的概念荒谬、章句荒谬、逻辑荒谬的,但此“性恶=性偏险悖乱”的厘定转述却违背了荀书“性—伪”定义论与“性—伪”关系论,因为《荀子》全书除“性恶”光杆断语外,实皆在讲“材性资朴0礼义”之内涵或立场而已——社会的正理平治(善)、偏险悖乱(恶)之触及或拥有皆不是非伪非化、不学不事而与生具有者,皆是材性机能上作伪作积是的。
所以,不认真对待上述这种荀书基本概念、基本章句、基本义理的混乱荒谬问题,并严肃呼应先秦儒家内部孟告、孟荀就“人性有无礼义谓性善不善”的分歧辩言之实质,且高度注意董仲舒后、王充前的荀子人性论与其他时段的差异记痕,那么在两汉际以来人云亦云的“性善—性恶”对言套子里(好像善恶之间就没有0善恶地带似的,此完全是社会情况喧宾夺主,也是思想大脑一套蒙头、毫不动脑),去扯再多的“荀子性恶论新解/新释/新诠/新证/新辨/新析/新考/新察”,都终究是荀学糊涂诡辩或荀子大师真的大脑混乱、行文错乱。
先秦秦汉历史的蛛丝马迹所披露或揭示的,恰是有人为了某种观念模型而篡改了《荀子》行文以致荀书驳论混乱、立场荒谬,即发生了“材性资朴不善➜材性资朴恶”之飞跃,以呼应当时“性善恶浑混”模型或舆论,故给孟子“性善论”配置了一个“性恶论”角色,时在西汉末汉成帝时,此前的董仲舒与稍后的王充是此案时间区间推断之明证。
西汉末自作聪明改动荀书“性不善➜性恶”者,把《荀子》论人性情不节会犯分作乱之作伪出格等同于在论证性恶(实是伪恶),更把《荀子》“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是善恶之分也矣”定义章句等同于荀子本人在论说“性善—性恶”对峙及荀子主张“性恶”论,且改动者全未注意荀书正文明言“材性资朴”之义理(潜言则更多见了),又留下了很多修辞、漏改与义理矛盾。
自作聪明陷入“性善恶混”而下手的改动者,实无法抹掉先秦到东汉初之间其他可证实其改动的证据,因为改动者并非在精心系列伪造或故意掩盖,而是一时觉得荀书应该是讲“性善”的反命题“性恶”而已,所以根据“性善恶混”综合下的“性善—性不善”二元对立将“性不善”改为了“性恶”,其他可正反印证此改动的各种其他内外证据也幸运地存留下来了。
(林桂榛2022.09.22 总3600字)
附相关:
638字说清刘向篡改荀子性论“不善→恶”问题
荀子驳性善言性无善(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9.30)
性论四跳:机能性→有无仁义性→性善不善性→性善恶性
林桂榛:荀子《性恶》定本全文(附荀子诗赞二首)
《孟子》引微:恢弘浩阔之气、纵横雄辩之辞(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