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推荐:孔子说:警惕“老好人”,他们是道德败坏者
(资料图)
我们在工作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这么一种人,那就是好像跟谁都挺好,跟谁都过得去,谁也不得罪,人云亦云,也没什么原则,总是喜欢和稀泥,我们俗称他们为“老好人”,然而这看似人畜无害的一类人,却被孔子所厌恶。
《论语·阳货篇》中写道,子曰:“乡愿,德之贼也”,那么什么是乡愿呢?“愿”当善字讲,乡愿就是乡里的善人,特指那些貌似忠厚,实则与流俗合污的伪善者。大家都知道,《论语》言简意赅,并没有留下了太多的解释,但看这句话我们就很难明白为什么这种人会是德之贼呢?
而在《孟子·尽心篇》中,孟子就给了我们进一步的解释。孟子的弟子万章问孟子,“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全乡的人都觉得这个人是个好人,到哪去都称赞他,但是孔子却把这种人称为德之贼,这又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道:“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意思是这种人你要想说他是非,发现举不出什么事情,你要想批评他也没什么好批评的,但是这种人却和世间不好的风俗习惯同流合污,看上去很忠信,明面上也很廉洁,往往能取悦所有人,但其实这些都是伪装出来的,只是刻意的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来博得大众的称赞,而尧舜之道是圣人之道,重在至诚之心,所以说这种伪善者就是德之贼也。
比如说平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跟他说想学习些新知识,他会很高兴地说学习好啊,我们就应该好好学习;但回头他碰到了另外一个人,这个人说想玩游戏,他又说咱俩来双排;再碰到另外一个人说要通宵打麻将,他又兴高采烈地打起麻将了,这三波人都会觉得这个人跟自己合得来,其实不然,他不过是通过讨好所有人而为了获得更有利于自己的利益罢了。
有的人觉得这不就是“中庸之道”吗?其实这种行为并不是中庸之道,中庸讲究的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但是仍要有自己的立场,有自己的底线,是儒家伦理道德准则;而乡愿完全是一种趋炎附势的伪善,正确的事情迎合,不正确的事情也迎合,这种行为本身就助长了不良风气的蔓延,是一种乱德的行为。
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就在《中论·考伪》说道:“乡愿亦无杀人之罪,而仲尼恶之,何也?以其乱德也。”虽然乡愿没有杀人的罪过,但是却因为这种行为败坏了道德而被孔子所厌恶。
我们再引申一下,那就是大家肯定看过有很多名人在国内工作的时候,总是夸中国如何的好,但一旦出国或者去到一些争议地区立马又变了一副面孔,让我们感觉这些人好像里外都吃得很开,其实只是因为他们换了一口锅,就会换一种迎合当地风格的面孔,毫无立场可言,我们也称他们为“两面派”或“骑墙派”,你有想到谁呢?欢迎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