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今日播报!【我家这十年】李素英:好日子天天放在歌里过

2022-08-11 18:58:25 来源:腾讯网
分享到:

她,是小有名气的天琴弹唱山歌手

她,是龙州金龙壮锦传承人

她,是妇女致富带头人


(资料图片)

龙州县金龙镇双蒙村板池屯是中越边境的一个小村屯,这里山青水明,竹木茂盛,风景秀丽。这里的女子个个容貌姣好,聪明能干,是远近有名的“美女村”。

▲ 龙州县金龙镇双蒙村板池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州金龙壮锦的第五代传承人李素英,就生于此、长于此,她靠着织壮锦这门传统技艺,不仅自己发家致富,还带领村里的姐妹一起织锦赚钱,增加收入,过上好日子。

板池屯以种植甘蔗为主,近年来种甘蔗收入不错,但单靠甘蔗致富还是不够。以前村里人织壮锦是自产自用,201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李素英带着自己的壮锦参加了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展并获了奖,在这之后,她的壮锦作品多次亮相于各种工艺美术作品展活动,铜奖、银奖、优秀奖各种荣誉纷至踏来,壮锦的知名度也不断提升。

▲ 李素英获得的部分奖项

▲ 广西民族大学邀请李素英作为壮锦传承人出席活动(右五)

//

2018年,李素英又带着壮锦代表崇左市参加中央电视台“魅力中国城”展演。在现场演示中,李素英高超的织锦技艺,壮锦鲜明的色彩、精美的图案、浓艳的艺术风格得到现场专家和评委高度评价,让壮锦的知名度再次飙升。

▲李素英参加中央电视台“魅力中国城”展演

从2013年起,龙州金龙壮锦这个藏在“深闺”的“美女”名声开始在外界打响,各地客商求购的订单不断增多,李素英的壮锦“产业”就从“偶然机会”开始起步,并一步步发展壮大。

▲李素英成立的壮锦合作社

▲合作社社员在织锦

2019年,李素英投资5万元在村里建起了一个壮锦作坊,组织村里的妇女成立壮锦合作社,靠祖宗传下来的传统技艺,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创造财富,同走小康路。

虽然壮锦名声一路走高,但李素英的“织锦增收”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过去村民织锦只是自产自用,产品少,花样少,跟不上市场的需求,在走上市场一段时间里,壮锦产品的“短板”就越来越突显。

传统的审美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销路途径比较单一,怎样在传承好壮族这门传统技艺的同时,又能把产业做大,把收入提高?迷茫一段时间后,2019年,李素英远赴杭州、上海等地,学习现代纺织技术,了解市场。

▲李素英到浙江杭州、上海等地了解市场,学习现代纺织技术

回来后,李素英毅然决定创新,根据市场的需求和现代人的审美习惯,结合崇左壮族文化的特色元素,丰富壮锦图案、色彩、样式,研发出围巾、衣领、袖口装饰等新产品,尤其是将壮锦装裱成为屏风、艺术画等,更是把壮锦的观赏性和实用性高度彰显出来。2020年新推出的挎包、香囊等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

▲李素英改良壮锦后推出的新产品

随着壮锦销售渠道的开拓,李素英的壮锦产业也越做越大,为了带动更多的群众共同致富,2020年她在龙州县城城南扶贫异地搬迁安置点办起了非遗扶贫车间,组织安置点的妇女进行织锦培训,并安排她们在车间就业,让大家既能照顾家庭,又有一笔收入。

▲织娘们在扶贫车间内织锦

目前,壮锦合作社的织娘成员已经发展到近100人,每年壮锦销售收入约50—60万元,靠织壮锦这门手艺,平均每人年收入增加6000元。在非遗扶贫车间就业的织娘,技术熟练的每月收入能达到3000元左右。

近年来,在各种惠农政策的支持下,板池屯这个边境小村落已经完全脱胎换骨,草房瓦屋、污水横流成了永远的过去式。如今走进板池屯,映入眼帘是装修精美的楼房、干净宽广的水泥村道,房前屋后的小骄车随处可见,每个村民的脸上洋溢着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

▲板池屯村民生活富裕

能带着村里的姐妹们织锦创收,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李素英心里很是高兴。李素英说,过去逢年过节的才有肉吃,现在杀鸡杀鸭的都是家常便饭,嘴馋就舂舂糍粑,包包粽子来吃。壮家人都能歌善舞,晚上没事就自己就烤烤鱼,喝点小酒,弹天琴,唱山歌,把好日子天天都放在歌里过。

▲李素英和姐妹们在享受闲暇时光

全媒体记者:黄绍康 谢钰莲 岑祚福 余壮

编辑:易倩

一审:钟泞泽

二审:黄绍康、陆薇薇

终审:黄世能

声明:凡是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在显著位置注明—文章来源:“崇左广播电视台微信公众号”。

关注“壮播崇左”

发现更多崇左好故事、好声音!

Copyright @ 2008-2016 www.renq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人气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18864号-17

联系邮箱   291 32 36@qq.com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