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自贸试验区设立3周年 3个片区探索实践差异化发展
国务院批复的江苏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113项改革试点任务总体落地实施率超过98%;全国复制推广的278项经验案例落地实施率超过95%;累计探索形成制度创新成果196项,其中11项在全国复制推广……这是8月30日,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3周年之际,江苏交出的成绩单。3年来,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坚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江苏自贸区南京、苏州、连云港3个片区开展差异化探索实践,形成了各具特色、各具优势的发展格局。
南京:着眼国际做自主创新先导
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位于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南京江北新区。在实际工作中,南京片区充分发挥两区融合叠加优势,助力产业发展。
长江大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积极落实该项工作,南京片区创新搭建“生态眼”智慧化平台,对长江南京段核心区域进行加密监测和智慧感知,整合各类监管数据,并综合运用卫星与无人机高光谱遥感、生态环境物联网监测、流域多图层全景展现等创新技术,实现长江经济带南京段生态环境立体多源实时动态感知,为保护长江生态提供平台支撑,推动长江水质和整体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目前,“生态眼”项目(一期)已建成并试运行,初步构建了长江生态环境立体多源实时动态感知体系,实现生态环境从微观、中观到宏观的监测,该项创新成果也被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评为自贸试验区第四批“最佳实践案例”。
“获批3年来,南京片区已经累计形成了160多项含金量高、针对性强、受企业欢迎的制度创新成果,其中5项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31项在全省复制推广。”南京江北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林其坤介绍,在努力推动国家级新区和自贸试验区共融共建的过程中,南京片区紧扣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示范区和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的战略定位,着力打造一流的创新生态、产业形态和开放业态。
为有效配置创新要素,南京片区构建了创新主体的培育体系,设立新型研发机构87家,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1100多家,打造4家独角兽与64家培育独角兽企业,近20家科创企业具备了上市条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3年实现了翻倍增长。为服务构建现代产业,南京片区紧扣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聚焦市场主体需求,开展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试点,在药物研发、临床转化、药械审评、大数据应用等领域改革创新,累计形成16项制度创新成果。为提升开放合作水平,片区在全省率先复制推广进境实验动物检疫监管模式,SPF鼠进境隔离期由30天缩减到14天;搭建“海外仓离境融”服务平台,企业出口退税资金到账的时间由180天缩短到3个工作日;推出全国首个FTA惠企“一键通”智慧平台,注册企业达4000多家……3年来,片区已经累计出台各类支持政策80多项,全力促进开放合作。
“下一步,南京片区将进一步发挥‘双区叠加’优势,系统谋划深化改革新举措,在推动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打造创新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等方面,不断提升自贸改革的标识度,更好地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林其坤说。
苏州:对标一流“探路、引领、突围”
“3年来,苏州自贸片区形成改革创新成果160余项,其中6项在全国复制推广,31项在全省示范借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766家,实际使用外资37.8亿美元,新增备案境外投资机构417个,进出口总额达到2374亿美元。” 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孙扬澄介绍,苏州自贸片区坚持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产业发展的全链条、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来谋划设计改革,勇担“探路、引领、突围”的使命和任务,全面积极探索。
此前,苏州片区内多家医疗器械企业反映,由于医疗器械商品HS编码分类问题,在进口研发用医疗器械及零部件时,产品无医疗器械注册证而无法通关,造成研发项目停滞,影响创新研发进程。为解决上述问题,苏州片区积极探索试行进口研发(测试)用未注册医疗器械分级管理,由申请企业履行备案手续、制定自主管理方案,由职能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海关部门根据苏州片区商务、科技和市场监管部门出具的情况说明函,按照相关规定执行通关手续,提升进口通关效率和便利化程度。截至今年6月,苏州片区已有20家企业提交381批次备案申请,相关产品得以顺利通关,投入研发,不仅加快了医疗器械新产品的开发与上市速度,提高了企业科研创新积极性,也进一步激发相关创新研发要素集聚优势,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孙扬澄表示,下一步,将更加积极主动地把苏州自贸片区的建设与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等重要的国家战略任务结合起来,发挥好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的独特优势,开展更多的“首创性”“原创性”探索,在制度型开放上寻求突破,并在推动实体经济创新发展上持续发力,把苏州自贸片区打造成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创新的重大平台。
连云港:“口岸+班列”走出特色发展路
基于自身“国际港口”的重要定位,3年来,连云港片区立足功能定位,坚持陆海统筹,着力打造中西部地区和中亚国家最便捷、最经济、最高效的出海口。按照中欧班列现行做法,保税转口离境货物与国内一般贸易出口货物不可同箱混拼,必须分别装箱,按照铁路配载要求配成整车皮才能发运。根据企业诉求,连云港片区发挥“先行先试”优势,创新贸易监管方式,探索形成中欧班列“保税+出口”货物集装箱混拼新模式,将满足特定条件的保税转口离境货物与国内一般贸易出口货物拼装在同一个集装箱内进行发运,大幅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和等待时间,提升国际班列的装箱发运效率。截至今年7月,连云港等地参与混拼的保税货物近490票,保税货值超434万美元,混拼货值超1020万美元,平均每票为企业节省73%的物流成本,同时解决了以往监管模式下铁路班列需凑整发运、交货期长的问题,平均每票为企业节约发运等待时间15天以上。
“突出‘口岸+班列’特色优势,连云港片区积极提升通关效率,推进贸易便利化。”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张磊说,“我们成立了国内首个海关海事联合查验中心,实施中韩陆海联运甩挂运输车货一体通关、国际班列‘船车直取’零等待等措施,并主持编制修订了3项海铁联运国家行业标准。到目前为止,我们形成制度创新成果达121项,其中26项全省复制推广。”
夯实港口口岸支撑,连云港片区持续做强平台通道优势。据介绍,今年1至7月,连云港国际班列累计开行456列,同比增长30.5%,稳居全省第一;中哈物流基地货物进出库量突破259万吨,同比增长13.8%,集装箱进出场15.1万标箱,同比增长24.5%;上合物流园完成物流量3453.86万吨,同比增长33%。张磊表示,下一步,连云港片区将继续发挥陆海联运优势,加快建设“一带一路”国际枢纽海港,进一步推动口岸通关便利化改革,不断提升连云港自贸片区的开放能级。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大自贸试验区‘放管服’改革赋能力度,为自贸试验区大胆试、大胆闯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省政务办副主任李晓雷说。站在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的时代风口下,江苏自贸试验区将继续聚焦“开放型经济发展先行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战略定位,坚持“国内一流、国际公认”自我追求,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为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贡献“江苏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