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历史钩沉│马健翎:当伯乐不当“叶公”

2022-11-09 07:58:46 来源:腾讯网

《马健翎与秦腔》李娜


(相关资料图)

马健翎,这位从延安走出的戏剧家,一生致力于陕西地方戏曲的改革与发展,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以秦腔等剧种的形式创作了多部现实题材戏曲作品,确立了戏曲现代戏的历史地位。

他一生非常重视人才,识才善用。他能延揽人才,爱惜人才,使用人才。揽才、爱才、用才,最主要的是他睿智的洞察力——识才。其中有许多动人的事迹,多少年来,已成为人们口碑文载、广为流传的佳话。

揽才

早在延安组建民众剧团之初,他和柯仲平就广为延揽人才。当时团上条件差、基础薄,他们请来了刘白羽、柳青、草明、李丽莲、马可等,有的教文化,有的搞音乐。剧团演员练功,乐队打击乐都不过关,马健翎日夜不安,费尽周折请来几位晋剧艺人进行基本功训练。

马健翎、田汉、柯仲平、柳青(左起)合影

演员是表演团体的主力军,人们称为“白菜心”。一个剧团要想雄踞一方,受到群众的欢迎,就要有实力雄厚的演员队伍。1947年,民众剧团在辗转解放战争的紧张奔忙中,马健翎就在陕北等地招收了一批小演员,如李应真、马兰鱼、胡正友等,他又亲自来队随军转移进行训练培养。解放后,走遍大江南北13省市的剧院“老二团”,就是由这些“娃娃兵”发展壮大起来的。由于职业的原因,演员的艺术青春比较短,舞台轮换期快,必须及时培训,否则就会后继无人,缺层断档。对于这一点,马健翎心明肚亮,非常重视新生力量的及时培养。他有一句名言:“后锅没水了,前锅就要干。”他用一句明了朴实的话语、日常生活的道理,形象而生动地说明后备人才的重要性。

民众剧团1949年在延安七里铺合影

解放后,他在世的十几年间,举办了四期演员训练班,学生最多时达到数百人。为了培养下一代,他很重视师资力量的配备,选调的都是富有教学经验和具有艺术专长的人担任领导和教学人员,师资力量十分雄厚。如封至模、李正敏、邴少霞、苏蕊娥、荆永福等都先后从事过教学工作。除秦腔专家外,还邀请京剧名家任教。这些学员毕业后大部分成为剧院的栋梁之材,有表、导、音乐、舞美等多种人才,填补了各个门类行当,有许多还到外省、县文艺界担纲。

建国初期,文艺事业发展迅猛,剧院急需大量人才。马健翎采取多种渠道和手段壮大人才队伍。他敞开胸怀从本省和外地聘请了许多名流,有“秦腔正宗”李正敏、“花面魁首”田德年、“盖兰州”刘易平、“活周仁”任哲中、“陇东红”闫更平、“一旦挑八角”苏蕊娥、“粉牡丹”邴少霞、秦腔音乐家荆生彦、“西北琴师”王东生、国画家蔡鹤汀、蔡鹤洲。并用重金从北京请来四小名旦之一的臧岚光来院排戏。可以说,剧院各门类的艺术骨干大多数都是自力更生、由本院培养,他们或是行家里手,或是造诣颇深,一个个、一代代,一往情深地支撑着剧院这座为人瞩目的艺术大厦。在剧院历史上,曾作出重大贡献、被人们誉为“四大金刚”的“风(贺风)、云(张云)、雷、(史雷)、雨(毕雨)”,就是马健翎一手培植起来的。

程砚秋与马健翎、黄俊耀等合影

爱才

毫不夸张地说,马健翎一生爱才如命,对于有才干的人钟爱有加。过去许多人说,剧院是藏龙卧虎之地,对于这一点他毫不避讳,一提人才这事他如数家珍,情不自禁。他平易近人,和大家有说有笑,说起事情来不论场合,不摆架子,畅所欲言,站累了,还可以就地借势而坐。逢年过节,总要到同志们的家里去坐坐,走东家进西家,嘘寒问暖。他爱和同志们探讨业务,切磋技艺,常作长夜之谈。这些都成了他的生活习惯,工作的一部分。 

马健翎与剧院学员留影

他能体贴人、关怀人、爱护人。五六十年代吃饭用粮票,穿衣用布票,他吃穿不讲究,节约的粮、布票都送给了别人。三年困难时,一位主要演员住了医院,营养差,他把别人送给他的肉做好,托人送到医院给病人补身体。这些日常小事不胜枚举。

1948年,国民党军队疯狂进攻陕北,民众剧团把招来的小学员编成二队,由马健翎负责转移山西碛口的圪麻塔,一边进行文化学习,一边进行业务训练。是年春节,他怕孩子小,第一次出门在外,远离家乡,思念父母亲人,于是想办法弄来面粉、大肉与孩子们一起包饺子,给他们讲故事、讲笑话、糊灯笼,玩得很开心。

马连良与马健翎、刘毓中、苏育民、李正敏等留影

50年代初,剧院一位须生名家由于某些个人原因,不辞而别,去了兰州。马健翎知道后,派专人去接回西安。回来后,召开全院欢迎大会,又设宴款待,接风洗尘,以示诚心。当时就有人反对说,是他自己偷着走的,接回来就够给面子的了,像他这样的人走了对剧院毫发不损。然而事后,马仍对他重用如初。后来,这位老艺人一提此事,就感慨万千,对马院长敬佩不已。有位京剧老教练,个人生活有些不检点,群众意见很大,贴了许多大字报。马健翎看后,当时让人把大字报揭掉,给大家说,对从旧社会过来的老艺人不能太苛求,要慢慢地做思想转变工作,让他自我改造。这位老教练后来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工作表现得很积极,排戏出了许多绝招。 

1962年,各行各业都要缩编减员,文艺界也不例外。上级计划砍掉剧院演员训练班。马健翎说,宁可舍去一个团也要保住训练班。为此,他拖着拐杖多次找有关部门陈述理由。他当时打算,如果争取不上,就下决心把这班娃娃带到剧院永寿农场去,一边开荒种地,一边搞训练,自力更生。无论如何也要把这些苗苗培养出来。由此可见他对接班人的钟爱深情。

用才

马健翎最大的功绩是用才。揽才、爱才是第一、二步,是手段,关键是用才,这是目的。作为领导,揽才而不用,是害才;识人善用,是睿智与胆识的表现。要用好人才,就要对其优点、长处做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才能用之得当,发挥其长。这也是马健翎用人的原则。

秦腔《游西湖》

排练《游西湖》初始,他看了后不满意,把导演和几位老艺人召集在一起,告诉他们问题之所在。最后一场,应该让慧娘把贾府闹得天昏地暗,山摇地动,乱作一团。他给每个人提出任务要求,具体指出应在什么地方想办法。数天后开会时,有人想出从灯光上一明一暗,忽闪不定,营造整场气氛;有人提出家丁拿的府灯一上一下,左右晃动,制造混乱感觉;有人想出采用手穿靴子,让慧娘把贾化反复提起放下,造成幻觉等等。一经排练,效果非常好。对于音乐唱腔,他让人请来荆生彦、王东生、张志福等。他说,有几个地方很不理想,“鬼怨”李慧娘的大板唱腔不够味。他让几个人根据这些地方的剧情念唱秦腔曲牌,念一个听后不满意,一直念了好多只曲子,直到听了“玛瑙贯”、“纺棉花”后,他说好,就在这个基础上留头去尾,加工改造,就可以用了。“纺棉花”用在了“鬼怨”,即“无字鸣”曲。时至今日,仍然高唱艺坛。戏曲专家们指出:《游西湖》从剧本改编、音乐、表导演到舞台美术,堪称推陈出新之经典!

秦腔《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最后一场是“挂画”,程婴面对墙上的图画对孤儿说:“穿红袍的……穿绿袍的……”这幅道具画是蔡鹤汀先生画的,排练时,马健翎看了后说:“蔡先生,你这幅画作为国画很好,不过一上舞台就失真了,观众看不清楚。你应该用泼墨,浓笔重抹,勾勒大线条,画人物气势。”他又说:“先上台试一下,看看效果”。晚上排练一试,果然不好。后来,按马健翎说的重新制作,效果很佳。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举贤任能、发现人才的良师贤哲,他们的事迹成为后人的楷模和美谈。李白的“玉尺量才”就是说选拔人才的。诗人李贺更有感慨,一口气写了首《马》诗,直呼伯乐。

资料来源:人民艺术家马健翎

编辑:杨   瑶

审核:李承哲

终审:赵   延

Copyright @ 2008-2016 www.renq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人气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18864号-17

联系邮箱   291 32 36@qq.com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