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热推荐:《蒹葭》在说什么?解读蒹葭,还是解读情怀
《蒹葭》是在追忆往昔。
现在很少有人觉得《蒹葭》是一首讽刺求贤不得的诗歌了。
(资料图片)
以前有人解读,《蒹葭》是嘲讽秦襄公求贤而不得。
这个揣测很没有道理。能用来反驳的根据也比较多。
如,《蒹葭》出自《诗经·秦风》。
诗经所录,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自十五个诸侯国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后世采风一词,既是渊源于此。
作为一首《秦风》,《蒹葭》怎么可能会是针砭时政的诗歌?
又如,三段话的首句,
“蒹葭苍苍”,芦苇浓密;
“蒹葭萋萋”,芦苇凄清;
“蒹葭采采”,芦苇连绵。
这种现代人看来,很常见的以景喻情,在“未见君子,忧心如醉”的《秦风》里,是很独一份的。
然而这种情感吐露,婉转而低沉,怎么会是一首讽刺诗歌?
也正是这种哀婉的情感表达,在现代的很多场合里,我们会看到,《蒹葭》被放在了和《关雎》同等的环境里。
那么,《蒹葭》是一首情诗么?
情诗,《关雎》是。
但,《蒹葭》则不然。
在十首《秦风》中,常常为人所听闻的,有《黄鸟》,有《无衣》,有《小戎》,有《晨风》…
还有《蒹葭》。
这看起来似乎很,怪!
秦人守周朝西北,民风剽悍刚毅,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这样一个尚武,抗争的种群,民间广为传唱的代表性诗歌,居然会有一首情诗?
《蒹葭》,必不是情诗!
同理,
设身处地的想一想,
闻名于一个百死无悔的民族,
《蒹葭》也当然不可能会是某些人猜测的悼亡诗。
那么,后人当如何理解《蒹葭》?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文中的这句话,很重要。
《蒹葭》出自秦风。
秦,处于西北,缺水,更缺芦苇。
秦地的普通百姓,为什么会用一种自己不熟悉的东西作为寄托,日夜吟诵传唱?
这里能够解释得通的是,秦国之民,本是吴越夷人,后迁徙至西北苦寒之地。
夷人,伊人。
文中的所谓“伊人”,
究竟是指代一个人,
还是一个身份?
重头去梳理《蒹葭》这短短的三段话,
我们很容易将关注点停留在,
蒹葭,水,伊人,甚至“道阻”几个问题上。
然后我们去抠字眼,就会发现,反复出现的,除了这几个元素,
还有两个很重要的,容易被忽略的字眼:“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这三段话的后半段,用一句话整理,
就是:逆流而上,道路艰险遥远;顺流而下,希望缥缈无定。
现在,我们按照追忆故土往昔岁月的设定,
去解读这首《蒹葭》,
迁到西北的秦人,怀念昔日的故乡。
想要返回故土,不仅道路遥远,而且艰险重重,
顺应周王朝要求,留守西北,又不知道前路当如何?
我们如果成了“秦人”,
那么,曾经的,远在“水一方”的“夷人”呢?
他们该处于何处?
追恋故乡,
这是整部《秦风》中,秦人表现出的唯一一次怯懦,唯一一次柔软。
而这种普遍又炽烈的思念,才会让所有秦人,都产生共鸣,口口相传,最终被录入《诗经》,留之于后世间,千万年。
也正是以这首《蒹葭》,补足了一直以勇烈,忠君为主题的《秦风》、秦人过于完美的形象画卷,呈现给我们,秦国上下,最真实、鲜活、完整的一面。
这是我理解的《蒹葭》,欢迎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