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热头条丨市场、资本、人脉、博物馆发展……出版史竟包含这么多东西
由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和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共同主办的“近现代出版与新知识传播”学术研讨会,近日在上海举行。来自全国各地近50位学者参加会议,以现场发言或连线的方式,围绕“出版与新知传播”“出版与文化交流”“出版与商业互动”“辞书与教科书出版”“出版与新文化”“出版与科技知识”“出版与政治活动”七个专题展开探讨。
图说:与会人员合影
出版是思想和知识公之于众的重要媒介,上海则是中国近现代出版的发源地和中心。1949年以前,全国80%以上的出版机构集中在上海,90%以上的近现代学术著作在上海出版,上海近现代出版事业引领了近现代中国新知识传播与思想进步的潮流。
(资料图)
故宫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章宏伟在题为《民国时期故宫博物院为例谈博物馆知识的传播》的报告中指出,博物馆是舶来品,随着上海的开埠,由西方传来,而故宫博物院的成立对博物馆的概念和新知识的传播意义重大。从博物院设立、博物院存废讨论到文物南迁、伦敦艺展,故宫博物院一次次收获舆论热议,并借舆论的传播力量,层层广布、深化民众对博物馆的认知。
图说:章宏伟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王鹏飞在线上作了题为《世界书局教科书的两次竞争与现代教科书市场的型塑》的报告。报告以世界书局与商务、中华,以及与开明书店的两次教科书出版竞争为案例,考证梳理大量史料细节,生动展示了在1930年代的图书市场上,创始人沈知方是如何在教科书出版上突出重围,形成与商务、中华鼎足而三的局面。
图说:王鹏飞
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陶飞亚的报告题为《〈博医会报〉与中西医界的交流》,为我们呈现出以来华医学传教士为代表的西医从业者对中医不断发现、认识逐渐深入的过程,提示了新知识传播的双向性——在西方知识输入中国的同时,西方也正不断发现来自中国的“域外”新知识。
图说:陶飞亚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黄显功作了题为《新阅读的资源生产与“文”“艺”类型的形成》的报告。报告以大变局时代的新出版和新阅读为背景,重点关注报刊这一中国近代出版的起点和基础,指出报刊受众面广、影响力大,“中国近代报纸在出版的过程中,演绎出一系列新的出版物,丰富了中国读者新阅读的资源”。
图说:黄显功
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学者来自全国高校、研究机构、图书馆、博物馆及出版社。在总结讨论中,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高晞教授指出,此次研讨会着重地关注了行业的“内史”问题,如市场、资本、人脉、政治、经济等,提供了与新闻学不同的观察出版史的视野;又如关于医学、会计、蚕业、历书等小型专业性出版物对出版业、思想史影响的讨论,涉及到了过往少有关注的领域;在各学科、各领域的对话和互动中,出版史的概念或将逐渐清晰。
图说:高晞
研讨会的成果论文集《近现代马列主义文献汉译出版》列入“新闻出版博物馆文库·研究”系列,已由中华书局出版。 (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