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动态:考考你!柳州惊现怪字,外人看不懂,当地人却能唱出来!你认识吗?

2022-10-28 19:05:31 来源:腾讯网

在穿山,有一种歌,人们欢喜唱,悲伤唱,老也唱,少也唱。

这就是壮欢。


(资料图片)

有两姐妹唱壮欢的故事,一直在穿山老百姓间流传。在穿山人心里,她们堪比刘三姐,当地人以“隔山唱歌山答应,隔水唱歌水回音”赞美她们的歌声。

当穿山镇原党委书记秦玉舍等老人编纂的穿山镇历史书籍,已经基本完成。这当中,也经过了几次易稿。但无论如何修改,关于壮欢的部分,一直保留在他们的书中,内文记载了大量的壮欢歌词,第一篇就是《

壮欢选辑截图

看着手抄本的歌词,在汉字中夹杂着一些拼写不出的文字,读起来却不懂其真意。秦玉舍说那是方块壮字。

这让记者十分好奇,壮欢是什么?甚至还有人说,穿山镇是壮欢的发源地,果真如此吗?方块壮字又是什么?

发源地之谜?

“壮欢的发源地是穿山。”10月14日,当穿山镇党委副书记覃金凤向记者介绍穿山情况,说到这方面内容时,立即引起记者和现场老人的关注。

“这个说法有什么来源可以考证吗?”记者追问,覃金凤一时也答不上来。这时,在座的老人把穿山镇仁安小学退休语文教师李宜追推了出来——“李老师会唱壮欢,对壮欢的历史也有研究,他比较懂。”

72岁的李宜追想了想,直言:“我思考了一下,这说法是不严谨的,应该说壮欢发源于穿山、里雍、象州马坪等一带比较妥当。”

“李老师,你的说法有什么依据吗?”记者把问题抛给李宜追,他眼神坚定地回答:“有的,你们听我慢慢说。我先从壮欢和山歌的区别说起。”

在李宜追的娓娓道来中,记者了解到,壮欢流行于柳江区、柳城县、象州县等地壮族地区,壮族人把自己的山歌叫作“欢”,用壮话唱山歌就被称为“壮欢”。这也是与老百姓熟知的刘三姐唱的山歌最大的区别——壮欢用壮语唱的,山歌是用桂柳话唱的。

李宜追退休后,曾有三年几乎每个星期天都泡在鱼峰歌圩。在那里,他结识了来自百朋镇、里雍镇等地的壮欢歌手。“讲真的,他们的歌比我们狠多了,我唱不过他们。”李宜追说。

据悉,2007年10月13日,柳城县在太平镇举办了“柳城县首届壮欢大赛”,此后每年10月或11月举办壮欢大赛。2010年11月,柳城县荣获广西民间山歌协会授予的“广西壮欢之乡”称号。

也是在2010年,象州壮欢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穿山镇的壮欢仍处于民间自由发展的状态,这不免也是一种遗憾。

说着李宜追先用桂柳话唱了一首山歌:“当初阿哥十五六,如今年老心不服。晓得人生正快老,早卖良田走江湖。”歌词短小精悍,表达的情感十分朴实。

李宜追在唱山歌

紧接着,李宜追又唱了一首五字句的壮欢。但听不懂壮话的记者们,听完后是一头雾水。李宜追讲述了歌词的大意:“以前我年轻的时候长得也挺可以的,但是现在年纪大了,颈缩腰弯,就像烧不着的老柴兜。”

李宜追的两首歌都表达了岁月不饶人的情感,壮欢则更喜欢用比喻。通过比喻来抒发情感,传情达意,有一种含蓄之美。李宜追说,壮欢内容丰富,有关于生活习俗、物候变化、文化故事等方面,更多的时候,是青年男女用来交流,表达感情的。

而李宜追唱的壮欢,是他即兴编,张口就来,这也是壮欢、山歌的魅力之一。“壮欢和山歌一样,都是从喉咙里出来的,靠舌头‘指挥’。通过口传心授,流传到了现在。”71岁的秦玉舍说,在穿山镇文化广场,每天都有很多老人准时准点对唱一番。“有些老人,他可能大字不认识几个,唱起壮欢来却思维敏捷,出口成歌,连我都自愧不如”。

魅力在哪里?

那么,壮欢发源于哪个年代呢?在座的老人都说,难以考证。

在2021年9月5日《柳州晚报》,刊登过一篇刘丽虹写的《壮欢》。该篇文章称,柳州关于壮欢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清代。清乾隆《柳州府志·猺獞》记载,境内壮族“少妇于春时三五为伴,采芳拾翠于山椒水湄,歌唱为乐。少男亦三五为群,歌以赴之,一唱一和,竟日乃已。”

资料图:穿山镇仁安村村民在唱壮欢 刘丽虹 摄

在媒体公开报道中,有说马坪壮欢起源于唐朝。也有说,从汉代刘向的《说苑》载《越人歌》起就具有壮欢的雏形,清代大学者李调元辑解的《粤风》有两卷是关于壮欢的。

虽然壮欢的起源年代难以考证,但在采访中,5位老人都讲到了穿山镇龙平村的龙吐察院庙,这里有块庙碑记录了两姐妹唱壮欢的故事。

10月25日,记者来到穿山镇龙平村龙吐屯,越过一片金黄色的稻田,看到察院庙坐落在一座名叫六合山的半山腰之处。爬过了一个陡坡,未进入察院庙,就看到一块碑刻着“察院庙简介”。

察院庙简介

相传在明洪武四年(1371年),监督御史郑金生到龙吐视察民情。到此期间,郑金生大力整治地方贪官污吏,除暴安良,造福地方百姓,赢得了当地百姓的爱戴。龙吐察院庙正是为纪念这位好官而修建的。

龙吐察院庙

到了清代初期,传闻穿山镇思荣村官步屯有两姐妹达贡、达谷,特别擅长唱壮欢,歌如涌泉。她俩为了赞扬郑金生,特地来到龙吐察院庙唱歌。不知不觉,二人唱了七天七夜,最终脚踏祥云朝天宫飘去。

如今,察院庙里供着姐妹俩的木雕塑像。每到节庆、庙会,这里就会变成壮欢的“海洋”。各路歌手分为两人或者三人一对,你来我往的斗唱。有时一唱,就是几天几夜。

难读懂的方块壮字?

前文提到,壮欢流传都是口口相传,那么穿山镇老人收集的壮欢歌词又是从何而来?而用来记录歌词的方块壮字又是什么?

在采访中,记者得知关于壮欢的歌词,基本上都是由柳江区拉堡中学原校长韦辉良收集整理。

10月21日,记者来到了韦辉良在拉堡镇的家中。一说起壮欢,这位78岁的退休语文教师,如竹筒倒豆子般。

“壮欢大多是口头传唱的,要说起来什么时候有唱本(歌书),很难说清楚。”韦辉良说,近年来,他遍寻了穿山、拉堡、百朋等地的壮欢歌手,发现有几位都收藏有歌书。他问他们借来影印收藏,也有一部分是他到歌圩录下来,听后整理成壮欢歌书。

这些内容,有神话故事,有像梁祝一样的爱情传说,也有关于农时农事等方面的,十分丰富。“在我看来,这其实就是壮族的文学的另一种体现。”韦辉良说。

韦辉良

让韦辉良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有一本是由壮欢歌手李志光抄写。韦辉良遗憾地说:“他一字一句抄在牛皮纸上,一个农民有这种收藏意识,难能可贵。可惜啊,去年他去世了。”

正如前文提到,这些唱本是用方块壮字来记录的,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字呢?

据悉,方块壮字是壮族人民为了书写壮语借用汉字的字型或结构创造的文字。

“这些文字一直在壮族同胞中传承,很多诗歌、史籍都是用方块壮字书写的。”韦辉良说,后来壮语有了应用罗马字的壮文,会用会识方块壮的人也越来越少了。这些歌本,都是穿山宝贵的文化财富。

如今,走进穿山镇,在镇上的文化广场,还是能看到很多斗唱壮欢的人们。但让人略感遗憾的是,他们大多已头发花白,年轻的面孔少之又少。

老人们坚持把壮欢作为重要内容写进穿山镇的历史中,也是对壮欢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

壮欢在穿山人很重要的场合,也少不了,那就是婚礼。在穿山,从谈恋爱到接亲,都有着独特的习俗,新娘甚至全身黑衣?为何会这样?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了解或者亲历的人,已经越来越少。请关注后续报道。

柳州一小区娃仔骑车相撞,3岁女童骨折!居民心慌:这种行为常出事

刺激!秋裤又穿上了!柳州突然降温,冷飕飕的天气要来了?

来源/全媒体记者李广西 黎寒池 周仟仟 朱柳融

审核/骆春香 编辑/王莹 校对/刘慧

本文为柳州日报社原创作品,未经同意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08-2016 www.renq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人气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18864号-17

联系邮箱   291 32 36@qq.com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