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世界观热点:两三件展品就敢开收费展览?展览热遭吐槽背后,是业态创新还是圈钱圈流量

2022-10-25 07:09:37 来源:腾讯网

“所见即所得。”

社交媒体上,有网友晒出寥寥几张照片,是他近日去北京东路上一家画廊参观的收费展览“全貌”:“这些展品真的能构成一场收费展览吗?”

近年来,各式各样颇具“文艺范儿”的新型空间在上海开幕,融商业、餐饮、展览和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于一体,成了不少年轻人休闲打卡的去处,也在社交媒体上打响知名度。


(资料图)

然而相比许多博物馆、美术馆展品丰富、策划周密的免费或低价大展,不少新型空间的展览展品较少、收费较高,且吸引的大都是拍照打卡的人,甚至有些所谓的展览“只有两三件像样的展品”,收费却不低。

记者走访发现,对于这样的展览趋势,观众和业内人士都有着不同的看法。

购买百元门票主要为拍照

上周末,市民陈诘(化名)前往北京东路上一家新开的画廊参观展览。“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不少这次展览的美图,展览主题引用了智利诗人聂鲁达关于时间的诗句,看上去非常不错。”不过陈诘到达现场后却有些失望:原本社交媒体上的介绍中称展览分三个展厅,实际上只有两个对公众开放,其中一个面积较小,另一个其实就是露台。展品以近现代设计师家具为主,陈诘坦言虽然这些设计都是经典,但“有实力的二手家具店可能更全”。楼上露台能远眺黄浦江和外滩,不少参观者在此打卡拍照。

记者在售票平台看到,该展览票价分为两档:只参观展厅收费50元,如果要登上露台则需108元,其中包含一杯咖啡的价格。一家三口前来的林女士坦言“有点不值”:“展览主题诠释不够深入,展品还不够丰富。据说还有另一个展厅,但是只开放给被邀请的参观者。”而社交媒体上已有人发布了这一展览的“避坑帖”。

社交媒体上有网友发出近期展览“避坑帖”

不过记者在该画廊外看到,不少结伴而来的年轻人购买的大多是108元的门票,有人坦言“就是为了拍照片。”市民魏小姐是看到社交媒体上的照片专程与朋友赶来,事先还咨询过可否带单反相机:“这些空间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欣赏这座城市,展品与空间氛围相得益彰,并且我们还消费得起,有什么不好呢?”

无独有偶,正在浦东滨江大道上一美术馆举办的某杂志130周年纪念展同样引发了争议声音。这场收费160元的展览以该杂志历年封面和内页图片为主,一些参观者认为从这些影像中可以一窥时尚审美的变迁,但也有人吐槽“只有书报亭的搭景和江边风景可以拍拍”。

近年来,这样强调空间氛围、周围景观、展品可供消费的展览在上海越来越多。在陕西北路一幢历史建筑里,院子里搬来过曾在淮海路上“弹眼落睛”的巨大人像,也曾铺上整片紫色沙滩,一楼举办的展览既有摄影、艺术装置,也有品牌当季的服装。武康路上一家家具店则利用空间陈设优势,与创作者和品牌联名推出过陶瓷、艺术装置、香水等各类展览。

专业欠奉还是填补空白?

在一些业内人士和展览爱好者眼中,这些展览的展品不具备稀缺性,展品的陈列缺少内在逻辑,更谈不上观点输出,欠缺专业度。从事设计行业的张焱今年曾在永康路上参观过一个收费58元的香水展览,“真正能称为展品的只有一瓶据称是最古老香水之一的展品,其余绝大部分都是市场上可以买到的,有些甚至还是品牌推出的新品,这能称为展览吗?”

策展人罗先生则直言类似展览过于急功近利,“创作者甚至没有拿出新作品。”罗先生策划过数次陶瓷从业者的个人展览和联展,一般提前一至两年约展,“我从不限制和干预创作者,但有个硬性要求是一定要为展览创作新的作品。但现在很多展览一两个月就能凑起来,创作者拿些日常产品或旧作品来凑数,策展人也不会系统地思考展品之间的关系。”他最近看过一场规模极小的展览,竟集合了二十多位创作者,海报上名字都堆不下,展品全是“熟面孔”:“这些展览是让参观者有所感悟,还是走货圈钱?”

同样的展览,参观者观感截然不同

不过,一些参观者却非常喜欢这些形形色色的展览,“这些独特小众的展览的确满足了部分群体的需求。”在一家商贸企业工作的卢先生曾和朋友两次参观被张焱吐槽的香水展,感觉截然不同:“虽然大部分展品的确是市场上可以买到的,但有几个人能花那么多钱把这些展品集合在一起让人欣赏?虽然规模的确不大,但参观者可以比较中外对于诸如花香、茶香等味道的感受差异,这不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吗?展览还请了专业人士开设讲座,收获是丰富的。”在他看来,上海既有博物馆、美术馆举办的“高大上”展览,也有这样在商务楼宇、洋房仓库中类型多样的“小而美”展览,“是这座城市很重要的魅力。”

“展览这个词本身是中性的,艺术展是展览,展销会也是展览,不妨更包容一些。”从事策展工作的王昕很关注这些新兴的展览模式,“任何一个领域只要挖掘得更深入,都有值得总结与传播的内容。”在她看来,这些规模不大、侧重于小众领域的展览,比艺术展平易近人,比展销会更具美学价值,是对年轻人“轻文化需求”的满足:“只要展览内容符合法规、健康积极,观众愿意购票参观,为什么不能办呢?”

圈钱还是融合创新?

记者发现,陈诘参观的这场展览的主办方是一家文化创意公司。而举办这些展览背后的画廊、空间,也大多有商业诉求:一些展览需要销售展品获利,一些展览则提供文化交流、咖啡简餐或会员活动等收费服务。

“这些展览一般不突出展品,也不关注展览的内涵,反而强调‘出片’‘打卡’,对于展览来说这是本末倒置。”张焱走访这些展览发现,“环境比展品好,拍照比展览强”,他甚至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些展览直接将“网红打卡”作为标签打在展览上,“一旦商业目的过强,展览就失去传播信息与观点的意义。”罗先生则认为既然展览是为了销售展品,就不应该收费,“你逛商场,商场能收费吗?”

在一些人眼中,展览应该“只展不售”

“其实展览收费主要是为了防止过量人来无效‘打卡’。”市民费先生运营的画廊展出中古家具、设计潮玩和绘画等,原本免费展览时有不少网红带着行李箱来“蹭拍”,收费后这一情况大为改观,“对于客户门票费用我们会折算在消费中。”他观察发现,许多会购入展品的参观者一开始没有消费意愿,但通过展览系统连贯的展示感受到创作者和策展人传递的信息后才购买。罗先生此前策划的一场展览中,创作者依托自身经历幻想出一个人物的经历,其中一尊面带微笑的雕塑,笑脸可以卸下,背后真实的脸颇为沮丧。有人了解完展览的“世界观”后,当即买下了这尊雕塑。“这不是单纯的消费行为,更多是文化上的认同,这需要创作者和策展人认真做好展览。”

王昕也认为,不必把“商业”和“展览”完全对立起来。她发现无论上海、北京或是成都、杭州,许多商场纷纷开起美术馆、剧场,许多品牌也在赞助和支持展览,“艺术展跟商业越来越融合。而这些新型空间,步子迈得更大,把多种消费模式以展览之名结合在一起。只要能给市民们带来美的享受,商业模式可以持续,何乐而不为呢?”

Copyright @ 2008-2016 www.renq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人气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18864号-17

联系邮箱   291 32 36@qq.com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