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讯!《听此青绿》今秋展卷,听作曲家孟可聊幕后故事
喜欢《琅琊榜》《父母爱情》《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观众,对孟可一定不会陌生。这几部电视剧的热度席卷全国,也把剧中配乐送进千家万户,引来一波又一波“自来水”自发安利,而那些打动了无数观众的配乐,正是出自孟可之手。
作为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音乐总监,如今,孟可又一头扎入音乐会《听此青绿》的创作中。
继打造出火爆全国的《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后,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再度发力,推出《听此青绿——乐咏千里江山》,由孟可、吕亮担纲作曲重任。值得一提的是,吕亮也是《只此青绿》的作曲,由孟可力荐进入主创团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听此青绿》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创排,即将于今秋展卷,10月7日-8日登台北京天桥艺术中心。
音乐会海报
北宋王希孟所绘《千里江山图》长近12米,被视为宋代青绿山水画的巅峰之作。《听此青绿》从中选取了12段图景,试图用音乐来勾勒、描绘、活化《千里江山图》的风情意蕴。
原创音乐的同时,作曲家还在不同图景中揉入了《船工号子》《太阳出来喜洋洋》《鄱阳湖渔歌》《小河淌水》《浏阳河》等耳熟能详的民歌旋律,借鉴融合了《高山流水》《游园惊梦》《渔舟唱晚》《夕阳箫鼓》《梅花三弄》等古曲的表现手段和意境内涵。
12段图景,风景各异,音乐的色彩和情绪也不一样,如何连缀成篇,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为此,孟可特意写了一段主导动机“听此青绿”,用这条时隐时现、贯穿始终的暗线,将它们一一串联,成为有机的集合体。
“就像糖葫芦,里面的那根棍子,在发挥关键性的‘指挥’作用。”孟可比喻。
“旋律说来就来,不顺的话,一个月都憋出不来,顺的话,只要五分钟。”在钢琴上摸索一番,“听此青绿”很快就从孟可的手下流淌出来。
“听此青绿”发挥了孟可擅写旋律的优长,让人过耳难忘。他还特地加入一丝忧郁,伤感的气息扑面,“好音乐永远会带着伤感。”
为了检验创作成果,孟可将这段音乐发给了不少朋友听,很多人并非圈内的音乐人。“一听就记住了!”大家纷纷反馈。能让人记住,往往是音乐成功的第一步。
“音乐要想接地气,你得让老百姓去验证。”孟可创作有个习惯,写出音乐后的第一时间,不是发给专家听,而是先让家里的保姆阿姨听,“她说好听,那就行。老百姓听着顺顺溜溜,专家肯定没问题。”
2010年,陈凯歌导演实景演出《希夷之大理》,孟可是音乐主创,并创作了主题歌《无缘今世》,“旋律一出来,他先让助手听。这位助手是我的河南老乡,不是音乐人。他说:咦,可顺,可带劲!我说,那就行了!”
孟可很早就确立了写作志向、奋斗目标,用音乐为人民服务,“光专家听,老百姓听不懂,这辈子就白弄了。”他对自己提出要求:音乐要好听、通俗、接地气,还要有艺术上的高度,能引领和提高观众的审美。
图景一《峰峦叠嶂》
图景二《烟波浩渺》
图景三《曲径通幽》
《千里江山图》以庐山和鄱阳湖为创作取景地,和很多作曲家习惯先采风再写作不同,孟可并没有去实地采风,而是任凭想象发挥创造力。
“距离产生美,有时候采风过度,反而写不出来。”他还记得2003年受邀为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写主题歌,他没去过阳朔,看了当地几幅山水画就开始印象式地创作,最后写出来的《藤缠树》广受认可、无懈可击。
几个月后,又有团队邀他去广西深度采风了一个月,天天看,天天听,回来以后什么也没写出来,“把我急坏了!因为离得太近了,挨着我的脸,我什么也看不清了。最后幸亏那事儿黄了,救了我一命。”
《听此青绿》为中国东方民乐团、中国轻音乐团量身定制,琵琶演奏家赵聪、箜篌演奏家鲁璐以及致力于古乐器复原的彭丽颖,受邀参演。
音乐会中西合璧,由中国民族乐器挑大梁,甚至还能看到编钟、箜篌、筑、埙等古老的民族乐器的身影,与此同时,点缀了长号、小号、萨克斯等西洋乐器,加大了铜管色彩的比重。
“这边是编钟,那边是长号,就像秦始皇坐进了维也纳的音乐厅,融合的难度确实很大,但肯定有共性,即使冒险我们也要创新。”
谈及西洋乐器和中国民族乐器的融合,孟可认为,不能刻意,不能僵硬,因为彼此的文化和审美差别太大,去之千里。
常年为影视剧配乐的他,从日本的大河剧、韩国的历史剧中得到了不少启发,汉斯·季默为电影《黑雨》写出来的旋律,也让他念念不忘,“非常日本,又很美国,特别国际化,我将沿着这条道路探索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