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滚动:周嘉宁对话《爱情神话》导演邵艺辉:上海总会产生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2022-09-04 15:48:25 来源:腾讯网
分享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和朋友们曾置身于90年代的热带风暴。我用自行车带着朋友,笔直冲进水泊,奋力踩着踏板。而后,我们共同来到了干燥的下世纪。”2020年,中篇小说《浪的景观》首次发表时,周嘉宁在创作谈中如此写道。

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篇小说集《浪的景观》收录周嘉宁2019年以来创作的三部中篇小说:《再见日食》(2019)、《浪的景观》(2021)、《明日派对》(2022),从“天才女孩”、地下服饰、电台文化三个主题入手,以扎实、节制的叙事,勾勒全球化语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的内心。

新书首发式上,周嘉宁邀来《爱情神话》编剧、导演邵艺辉。上海人周嘉宁曾有一段时间在北京生活,山西人邵艺辉则以上海生活的经历拍出了高口碑的《爱情神话》。时间、都市与青年文化的变化,对创作者而言意味着什么?

周嘉宁从去年3月她在上海看的一个名为“穿城而过”的展览讲起。第一位摄影师周平浪的作品差不多都发生在最近三年里。他花了很多时间,通过轨道交通抵达各条线路的终点站,拍摄那里和沿途的景观。“周平浪拍摄的一张地铁9号线一个站点的景色让我非常吃惊。单看这张照片的话,没有任何上海的城市特征,或者说没有任何地方的特征。只是一片水域,分辨不出它到底是海,还是河,还是江。”

还有一张照片拍的是苏州河的一个游船码头。“《浪的景观》最后一篇《明日派对》里写到,三个主人公坐上在大卖场买的充气皮划艇沿着苏州河划行了一段距离。在苏州河划皮划艇是我很想做,但从来没做成的一件事。在我快要写完这篇小说的时候,看到新闻,苏州河很快可以变成通游艇的地方,整个观光线路很长。”

展览中另一位摄影师许海峰与周平浪有20年的年龄差,他拍摄的照片记录了上海的城市变革。比如,他从1991年一直拍到2003年、2004年左右,记录淞沪铁路是如何慢慢变成现在所乘坐的轻轨3号线、4号线。周嘉宁回忆,“我读大学时,宿舍和校园之间有铁轨穿过,直到看这个展览,才意识到当时穿过学校的这段铁路轨道正是淞沪铁路。之前从未想过,一些理所当然的城市景观的前身是什么,是由什么样的面貌演变过来的。”

“《浪的景观》中的第二篇、第三篇有很强的地域性。这种地域性让故事、人物更具体,更有质感。”邵艺辉说,“《浪的景观》的结尾,我很喜欢。主人公在网上看到一则信息说‘魔岩三杰’在连云港的一个海边游乐园举办演唱会。周嘉宁花了很多笔墨写她如何抵达那个地方,但到那里一看,完全没有演唱会的影子。走着走着,发现还有不少年轻人跟她一样是准备来看演唱会的。这个故事过于荒诞,但同时,你还能找到同类,和你有一样的音乐爱好,愿意为之付出辛苦的人。你付出了精力,可能很长时间以后才发现那是一个‘空头支票’,但同时又收获了一群和你一样的人,这是都市里很多年轻人会有共鸣的地方。”

“我写这些小说,用朋友的话来说是‘在做21世纪初的考古’,必须找更多资料,才可以看到当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周嘉宁说,2004年、2005年,她住进苏州河边一个巨大的小区,许海峰也拍过那个小区的照片,施工仪式第一天的资料照片上,整个小区完全没有绿化。树苗刚刚运送过来,池塘刚刚开始开掘。十几年后,这里变成了一个生态完整的地方,你在这里行走,不得不观察到树木的变化、动物的变化。“我可能是一个城市自然主义者,有人会说,上海的建筑,或者说很多城市的建筑都像复制粘贴的。但其实,城市里的人是处在瞬息万变的自然里的。即便是在钢筋水泥的建筑群里,自然仍然发挥着作用,会对人的心灵产生共振和影响,我希望在自己的小说里建造一个类似的环境。”

“我的故乡是太原,我拍摄上海的故事,是因为我在上海生活的时间比较久,对这座城市有感知。我相信,很多人喜欢上海,是因为它虽然在变,总有很多新的‘网红打卡地’,但不是千篇一律的,而且有比较好的审美。人们参与城市生活,最重要的是审美的愉悦和体验。所以,上海总会产生对年轻人的吸引力。”邵艺辉说。

Copyright @ 2008-2016 www.renq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人气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18864号-17

联系邮箱   291 32 36@qq.com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