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关注!天然嵌空,嶙峋多姿,玲珑剔透,苏州吴中光福玄墓山上真假山
意趣天然的太湖石,自唐朝以来就以“漏、透、瘦、皱”闻名于世,成为江南园林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经过工匠巧手堆叠出来的一座座奇形怪状、嶙峋兀立、千姿百态的假山,将园林装点得秀美而充满灵气,令人遐想联翩;让游览园林的游客驻足品赏,留恋不已。
(相关资料图)
在苏州吴中光福有一处太湖石假山,不在名人家,不在名园里,而是在露天的玄墓山上,天然嵌空,嶙峋多姿,玲珑剔透,人称“真假山”。
《吴门表隐》所记“真假山”
真假山位于玄墓山圣恩寺大殿后,首次显现于世是在560多年前的明朝天顺元年(1457年)。清朝顾震涛《吴门表隐》云:“真假山在玄墓山,明天顺元年土崩露出。”道光《苏州府志》记载:“(圣恩)寺后奇石,俗谓之真假山,明天顺间于土中露见稜鍔,扣之铮铮,遂加剔濯,巉岩洞越,巧若天成。”彼时文化名人卢熊(注:此人为吴县石湖人,非洪武《苏州府志》作者昆山卢熊)分别题有“神狮出岫”“海涌门”“汲砚泉”“涵辉洞”“峭壁岩”“螺髻峰”“流云洞”“凌空桥”等八景,一时成为达官显贵、骚人客墨游览光福,探奇访胜的必到处。
道光《苏州府志》所记“真假山”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到了明朝后期,赋税严重,社会动荡,寺院败落,加之山上泥沙冲积,真假山逐渐被湮没。康熙十七年(1678年)仲夏的一天,连降暴雨,“积雨山泉冲激,复有石露于大悲坛东。寺僧因而搜之,得石湖卢熊所题‘神獅出岫’”(乾隆《吴县志》),于是真假山重新现世。
潘钟瑞《真假山歌》
据《吴门表隐》记载,玄墓山真假山有两座,“玲珑湖石二座,高广十余丈,中虚臬兀”,珍稀难得。民间传说,真假山洞穴直通太湖中的洞庭西山(今金庭镇)林屋洞,其“脉潜行地中,无所不通者”(潘钟瑞语),给真假山蒙上了一层迷离神秘色彩。清同治八年(1869年)正月,潘钟瑞探梅来到玄墓山寻访真假山,作诗云:“突兀假天工,飞来峰势同。可知真面目,山亦在山中。”同治十年(1871年)春,潘钟瑞在洞庭西山探游林屋洞(又称“天下第九洞天”“左神幽虚之天”)后,特地再游玄墓山真假山,赋《真假山歌》云:“我探左神幽虚天,闻有五门古来传。峨嵋罗浮岱王屋,东西南北大路然。巴之洞庭二而一,君山石穴同盘旋。玄墓前头又来看,是真非假山一拳。传闻中亦通地脉,直达缥缈西山边。我方自彼来至此,多事纡道香溪船。世人凭虚好凿空,何由证实兹言诠。眼前却怪势突兀,不因堆垛生云烟。石戴土与土戴石,山分两脉难钩连。何乃近异众山类,太湖石出峰之巅。晶莹亦见弹窝透,浑疑波浪所激湔。或者龙潜动鳞甲,偶掀水底凌高骞。抑或神狮抖擞罢,来此蹲卧忘其年。下拜惜未袍笏具,高攀喜有藤萝牵。俛窥空洞但黝黑,不知果否能深穿。隔凡倘亦似林屋,招手天外一问飞行仙。”诗人俯首窥探,空洞黝黑,深不可测,“不知果否能深穿”,将信将疑。传说当然不可信,事实更不可能,但传说无疑增添了人们探奇的兴趣,怪不得它能吸引众多的游者。
玄墓真假山,向世人呈现的是审美最高标准“原真性”,因此特别受人青睐钟爱,成为光福一处著名景点。清初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著名诗人王士禛曾到此游赏,仿照巴渝民歌竹枝词,一口气写下六首《邓尉竹枝词》,歌咏邓尉风土习俗、湖山胜迹,其中有诗云:“绿黛遥浮玉镜间,峰峦千叠水湾环。居人却厌真山好,玄墓南头看假山。”晚清诗人袁学澜《游玄墓山圣恩寺》诗云:“跸路春游叩竹关,四宜堂启白云间。地连香雪诸天净,门对渔洋叠嶂环。万家空明开佛刹,三龙形胜绝人寰。杖藜看遍真山景,更访神狮看假山。”最后两句诗,道出了诗人对真假山的仰慕与神往。清末著名金石家吴大澂曾经偕同吴、陆二位画家到此观赏,画家当场绘画,吴大澂则当场赋《玄墓奇石》诗,云:“奇石欲飞去,忽被枯藤挂。愚公不敢移,山灵亦狡狯。或云狂虎精,入夜腾光怪。又疑隐士星,谪下梅花界。僻处空谷间,米颠不曾拜。吴陆两画师,为尔留佳话。”诗人大胆猜想,这是天上的隐士星,被贬谪到了邓尉山梅花世界里;如此奇石,“石痴”米颠不曾到此跪拜过,而吴、陆二位画家却有幸为它留下了墨宝。1916年农历八月(注:《光福志》、民国《吴县志》作“民国六年”,误),南海康有为由上海来到光福看桂,特地到玄墓山观赏真假山,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名振华夏的“戊戌变法”领袖被山里美丽的山水风光深深地陶醉了,当场题写“寿洞”两字。
世上凡物往往以次充好、以假冒真,而玄墓真假山独以真称假,以最质朴、最真实的面目展现于世,仿佛让人看到了山里人纯粹、天真、大方、善良的高尚品德。
来源:学习强国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 作者:李嘉球 选稿编辑:李俊锋 (新媒体运营师、高级摄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