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动态:6000里大运河上的21座城,每一座都是珍贵的文化资源与文明遗产
大运河的历史是一部中华文明发展史,更是一部运河城市发展史。运河城市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在岁月沧桑中积淀为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与文明遗产。
《六千里运河:二十一座城》(以下简称《六千里运河》)一书,以运河两岸二十一座重要城市为中心,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资源,系统整理其文化资产和生活方式,融合地方志、文学艺术、民俗等方面的生动素材,对运河文化形态及精神价值进行了全面研究,着力阐述了其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根脉的重要内涵。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全新品牌“文治堂”中的新成员,该书延续了思想性、前沿性和交叉性的文化类准学术图书特色。
《六千里运河:二十一座城》
【资料图】
刘士林 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研究大运河,要关注沿岸城市
唐代诗人皮日休曾在《汴河怀古》中这样评价隋朝大运河:“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古今中外,运河之所以被视为人力胜天的伟大壮举,一方面在于运河不同于自然水道,它的出现不是天然之物,而是万千人民的血汗与智慧造就的;另一方面,耗费巨大的运河一旦凿通,对于整个地区或国家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因此,了解运河的前世今生、认识运河的功过是非,一直是研究者们孜孜不倦的努力方向。
作为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运河,中国大运河主要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构成。在6000多里的河流沿岸,星罗棋布着无数城镇、村庄,好像一条巨大的主经络上排列的寸寸腧穴,这些“骨节”关系着国家财富、政令布防、民情世风等,在上达天听或转输各地时交会、通传的效率,决定着国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健康与否,也是防治、诊断乃至切断“时代病灶”的关键节点。如此看来,研究大运河,实际上真正要关注的恰恰是这些运河沿岸的城市。
《六千里运河》一书,开创了从人文城市学的理论视角出发,把研究重点放在大运河沿岸城市的新式运河学研究。该书以精练的五十余万字把分布在京杭大运河上的北京(通州)、天津、沧州、德州、临清、聊城、济宁、徐州、淮安、高邮、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嘉兴、杭州、商丘、开封、郑州和洛阳共计二十一座大运河名城,做了一番别出心裁的剖析,以运河两岸积淀的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内容,“推”“捏”“拿”“揉”,给中国的主经络做了一场舒筋活络的“推拿”。
“水”对这些城市而言,是其生发、兴旺的源泉
作者、上海交大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教授,在前言中指出:“运河文明史就是运河城市发展史。”该书选择的二十一座城市,在地理空间上就像散落于中国疆域的一串珍珠,但在作者的笔下,因有着相同的“运河文明烙印”,始终聚焦于城市与运河的命运与共,始终将运河文化与城市文化紧紧串联在一起。该书无论从史学、文化学还是城市学研究方面来看,都显示出了前沿领先水平。
运河城市的第一个烙印是“水”。大运河边上的城市数不胜数,为何是这二十一座成为影响重大的“主穴”?作者在书中引用了罗哲文先生的一句话:“如果没有这条运河,北京城可能就修不起来了。”事实上,与“水”的密切联系是这些运河城市的共性,也是串联起整部著作的一大关键词。如第四城“德州”开篇即点出“德州之‘德’,乃德水之‘德’。德水,古黄河之名”。作者介绍了德州名称的来由,同时也设置了一个悬念,“为何德州却以运河而闻名?”又如第十二城“镇江”,作者写道:“人类文明古国无不起源于水域的富集之地,城市文明也无不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正如大运河的沿岸城市因为有了水的流动和贯通才灵动丰饶起来,镇江的千载繁华正源于此。”“水”对这些城市而言,是其生发、兴旺的源泉,无论是穿城而过的大运河还是纵横四溢的内河流道,都对这些城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几乎每一座运河城市,都曾是最重要的贸易码头
运河城市的第二个烙印是“市”。
作者在书中指出,“大运河的基本功能是‘买卖之所在’……‘市’的功能在于推动内部循环与外部交流”,运河城市的与众不同之处正在于“强大的联系交流功能”。如第十四城“无锡”,作者说:“是大运河的贯通,改变了无锡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粮食集聚和转运中心。”又如第十五城“苏州”,开篇便讲“吴市”和“天下第一码头”的“阊门”,苏州的繁盛与“西绕运河”的阊门联系密切,“便利的水上交通给商业的大规模发展提供了可能”,从而获得了“苏州以市肆胜”的评价。可以说,几乎每一座书中的运河城市都曾是一地最重要的贸易码头。
隋朝大运河地图
总会有一块“自留地”,是留给运河城市诗人的
如果说前两个烙印还需要我们通过细细品读此书才能获知,那么第三个“诗”的烙印则要醒目得多。刘士林教授是20世纪80年代的校园诗人,也是我国诗性文化理论的开创者,其人其文始终充盈着淡淡的诗词之美。如果你没有太多时间去完整通读这本书,那么建议你花上五分钟去轻声诵读一下书的目录,你会发现,该书每一章每一节的标题都富有韵律感。同时,在对每一座运河城市“精耕细作”时,总会有一块关于运河城市诗人的“自留地”。
如第一城“北京(通州)”讲到淹留北方的诗人李贽时提到:“任何一个从通州经过的人都知道,即使他已经路过此地千百次,这一座城市既不是他的起点,也不是他的终点。逆水而上的人的终点是京城,顺水而下的人的终点是烟雨江南。”可以说,通州在大运河中的地位和诗人寓居通州时进退维谷的心情是同频的。
概括来说,“水”“市”“诗”这三个烙印,分别代表了运河的物理本质、社会属性及文化特征,正如人体的骨肉、神经与气血一般,它们的有机结合塑造了一座座鲜活生动的运河城市。而《六千里运河》一书,就像一位技法高超的点穴师,在中国的主体经络上,为我们演示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推拿功夫,带我们领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妙之境。
今天运河连接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