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天天热讯:【鸮胖文史】鸮胖:海咸河淡,鳞潜羽翔:在古人眼里,我们都是虫子?

2022-08-17 22:55:54 来源:腾讯网
分享到:

上一期鸮胖为您讲了水果中为啥李子和苹果比较重要,跟您聊了聊中国古代的调味文化以及孔子为啥堪称食养大家。如果没有印象的听众朋友,可以返回上一期再温习一下。今天咱们接着往后说,讲讲“海咸河淡,鳞潜羽翔”。中国人说的“四海”,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在古人眼里,我们都是虫子?

咱们先来说说“海咸河淡”。这个意思很简单,海水是咸的,河水是淡的。海水中,确实蕴含着很高的盐分。据估计,海洋中的食盐总量有一百多亿吨,若平铺在地球上可厚达一百米。咱们古人,也十分重视盐。在饮食烹饪中,盐,被放在“五味之首”。咱们制盐的历史,自然也十分悠久。先秦时期的《世本》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夙沙氏煮海为盐。”《说文解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夙沙氏,大致和神农处在同一时期。如果说这段记载没有文物佐证,那么在山东北部的商周遗址中,出土的一些文物,足以证明在商周时期,人民已经有煮海盐的行为了。不过,这并不妨碍,人们将夙沙氏奉为制盐的祖师爷。

江苏扬州盐宗庙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聊完了盐,咱们来说说“海”。在古代,海这个字,经常组成一个词出现,就是“四海”。比如《论语》中,就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名言。那么“四海”,指的是什么?其实就是东南西北四方。《尚书》当中就提到:“四海会同。”四方之人都要汇合到中央之地。四方,在当时古人的地理观念中,全是海。那么中央之地在哪儿呢?就是黄河中游地区,也就是现在的河南一带。《尚书》当中就有“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的描述,说明当时的人以“海”为界限,所以会有“海内”和“海外”之分。

既然都有中央和四方的说法了,那自然也会有“天下”的观念。古人认为,在“四海”之内,就是“天下”了。《尔雅·释地篇》中,就有解释“四海”的内容:“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这蛮、夷、戎、狄,分别指代当时四方的少数民族。他们与当时的“中国”构成天下的一体。

那四海之内为天下,那四海之外呢?这个古人当然也有思考,流传最广的,当属战国末期著名阴阳家邹衍的“大九州说”。邹衍认为,中国名叫赤县神州,周围被大海围绕,这个世界除了赤县神州之外,还有八个州,这八个州也是分别被大海环绕,各自独立,州与州之间也没有任何交流。“大九州学说”是在“九州说”的基础上演绎而来,虽然是猜想,但足以证明古人对海外世界的猜想,按照咱们现在对世界的了解,邹衍还猜对了一部分。

邹衍图(图片源自网络)

说完了“四海”, 咱们接着往后说,说说“鳞潜羽翔”。通过字面您能看出来,是两类动物,一类像鱼,一类像鸟。但您知道么?不论鱼或者鸟,还是别的动物,古人都用一个字称呼,叫做“虫”。那么,古人为什么会用虫指代动物呢?其实看“虫”的甲骨文,特别像一条蛇,这个字本身读“毁”。原本的“虺”字咱们已经不常用了。这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汉字,左边是一个突兀的“兀”,“兀”的右边半包围着一个虫字。这个“虺”,指的是一种毒蛇,之后简化,就成了现在的“虫”字。所以“虫”字,其实主要指昆虫或者蛇。就包括现在,咱们还会管蛇叫“长虫”。那虫怎么就指代动物了呢?其实指代动物的“虫”,不是咱们现在认识的虫字,而是三个“虫”落一起,它的排列就和观众的“众”一样,上面一个虫,下面两个虫。这个字也念虫。为啥会这样写?鸮胖觉得,古人可能不知道怎么把这些飞禽走兽统一称谓,就用虫代替,三种虫,应该就是许多类动物的代指吧。

用蟲统一了称谓,自然也会有具体的分类了。古人将虫分为五类,称为“五虫”:禽类称为“羽虫”;走兽类称为“毛虫”;带有甲壳的和水族类称为“昆虫”;有鳞的动物和有翅的昆虫等被称为“鳞虫”;无毛无鳞的生物被称为“倮虫”

关于五虫,《大戴礼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長。有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長。有鳞之蟲,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長。有倮之蟲,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長。”可见古人不仅把世间动物分了类,而且还把每类动物的“领导人”给定了出来。所以再看“鳞潜羽翔”这个四个字,指的是什么是不是就特别清楚了?在这五类中,您会发现,倮虫类的领导,是圣人。这个圣人,其实就是咱们人类。其实在古人的观念中,他们已经将人类和世间生灵平等看待了。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欢迎您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Copyright @ 2008-2016 www.renq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人气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18864号-17

联系邮箱   291 32 36@qq.com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