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十年禁捕 刀鲚资源呈现持续恢复态势
10月30日,江海洄游生物保护科技创新联盟在南通举行2022年度学术年会。该联盟一年前在南通成立,今年学术年会的主要任务是分析研究长江禁捕后江海洄游生物的变化趋势。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科院院士苏纪兰在会上表示,相关监测表明,长江口禁捕管理区的设置对江海洄游生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说明长江禁渔初衷在逐步实现,也进一步印证了长江禁渔方针的正确性。
联盟发起人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研究员仲霞铭告诉记者,“长江十年禁捕”对长江渔业资源及水域生态起到了全方位的保护,但保护效果不限于长江,海洋也是重要“受益者”,江海洄游型生物就是类群之一。仲霞铭列举了近3年对毗邻长江口某固定区域的连续监测数据,2020年、2021年、2022年的4月份,刀鲚出现频率为25%、100%、100%,占鱼类总尾数的比例为3.11%、7.37%、9.96%,占鱼类总重量的比例为2.14%、3.48%、7.42%。
刀鲚俗称“刀鱼”,洄游进入长江繁殖的刀鱼也称之为“江刀”,是人们熟知的“长江第一鲜”。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健给出的淡水区域刀鲚研究结果也印证了类似趋势:无论是鄱阳湖刀鲚产卵场区还是长江口洄游通道水域,近3年溯河洄游型刀鲚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显著增加,长江沿线新确定的洄游型刀鲚分布地点也日渐增多。这些都反映出受益于长江禁渔,长江刀鲚的资源量和关键栖息地的恢复效果明显。
苏纪兰院士强调,长江渔业资源恢复性增长是基于禁渔前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无鱼”等级的基本事实,虽然目前较禁渔前鱼多了不少,但就总量层面并不意味着鱼真的已经很多了,长江渔业资源保护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
(丁蔚文 施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