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授李双志:碎片化时代 如何让孩子重拾阅读|作家思维力
近日,获俞敏洪公开高赞的知名翻译家李双志,携译作《悉达多》做客上海闵行莘庄和作家榜举办的作家榜签售会,为我们分享了碎片化时代家长带领孩子阅读的科学理念和可行方法。
书籍简介
(资料图片)
古印度贵族少年悉达多自出生以来,就拥有了大多数人渴望的成功:显赫的家世,聪慧的头脑,父母的爱护,朋友的追随,异性的倾慕……但这些并不是他想要的人生。悉达多内心充满困惑,渴望洞悉人生真谛。刚刚,他做了一个决定:放下眼前的一切,去寻找真正的自我。
翻开本书,跟随悉达多,踏上灵性开悟的智慧之旅,成为更好的自己。
整本阅读
让心灵实现质的飞跃
五分钟看完一本书,十分钟带你了解世界名著……有不少孩子喜欢看视频快速了解书本内容,却没有认真读过书,这让李双志感到担忧。
在李双志看来,文学呼唤每一个人去亲自体验:“我们读书,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书中的一个故事。一部好的作品,面对每一个人,它都会呈现一个新的面目。与在手机刷屏视频相比,这是完全不同的体验。而看别人讲书,你接受的是别人的思想,缺乏自己阅读分析能力的提升。”他建议,孩子们可以在先读书之后再看视频,看看别人对书本的理解与自己的认知分析有哪些异同点,又有哪些是自己没解读出来的,取长补短。
“阅读一本书,短时间看上去人是静止的,我们的心灵却在质变式地飞跃。”李双志认为,“整本书阅读”大有裨益,因为一本书就像生命一样,萌芽、发展,磨砺。而恰恰是这种历程跟短视频的快节奏相比,更具可贵性,你会觉得它是值得花时间去体验的。
阅读前
要尊重孩子偏好
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偏好。父母需要尊重孩子的阅读偏好。如果孩子是个吃货,那就找一些关于美食相关的书籍;如果孩子喜欢车、飞机等,那就准备一些交通工具的书籍,说不定孩子会在未来成为一名工程师;有的孩子喜欢动物,那就选择生动的、真实感强的科普书籍来看。从兴趣出发,满足内心所需,孩子们才会读得起劲。
现在,很多父母喜欢寻找一些网络上整理好的书单。但有时,孩子感兴趣的书和家长推荐的书并不相同,家长不妨在成人的意愿与孩子的兴趣之间找一个结合点,引导孩子从他喜欢的读物,转向更优质更有品位的图书。
阅读中
尝试朗读集中精力
现在高频和碎片化的信息,让人们习惯接受短而小的信息,让我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对于书籍这类完整且长篇的阅读,有些孩子一下子是很难适应的。李双志建议,家长不妨每天固定时间段指导孩子进行阅读:比如睡前,家长将手机放在别处,让孩子尝试朗读一个段落,调动发声器官和听觉,营造沉浸的体验,精力更容易集中。阅读时间,也需要由短到长的过渡。一开始可以从每次15分钟开始,也可以选择从篇幅短小的图书开始读,再逐渐去选择阅读长篇名著。
阅读后
读书笔记积累成就感
写读书笔记,可以深化印象,积累阅读的成就感。在家中,家长可以为孩子准备不同颜色的笔,一种用来摘抄写得精彩或有哲理的语句,方便在作文中引用;一种可以用来做比较,结合自己的兴趣喜好和生活经历,记录自己的感想和体会;还有一种可以用于积极和作家进行想象式对话,比如想象自己站在作家面前,和作家交流读后心得,以及自己还有什么疑惑,同时猜想作家会怎么回答。
重要的是,要敢于鼓励孩子在读书笔记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把书读进心里,变成自己学识修养的一部分。
Q
&
A
Q:《悉达多》作者黑塞也被父母强迫学习过,这导致他一度出现精神危机,无法完成学业……在您看来,黑塞的经历给今天的家长带来哪些启示?
A:从黑塞的成长经历可以看出,他的父母也遇到了跟如今亲子教育类似的问题:家长安排得好好的,孩子却不肯顺从。其实,黑塞很清楚,自己才华在哪里,将来想做什么。但现在,我们很多孩子对此是不知道的,这就需要家长付出更多的耐心去共同发现。黑塞最终成才的故事,也足以启发今天的家长:要充分了解孩子的发展水平及现状,给予合理的期待;懂得因材施教,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尊重孩子的意愿,懂得放手以及何时放手。
(Q:时代信报·新家长 A:李双志)
人物档案
李双志:复旦大学德语系教授,翻译家。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文学博士,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后。长期从事现当代德语文学与美学思想研究、教学。著有《弗洛伊德的躺椅与尼采的天空:德奥世纪末的美学景观》《流离失所者的美学抗争:赫塔·米勒研究》及德语专著一部。其代表性译作《悉达多》《荒原狼》双双入选“作家榜经典名著”文库系列。
文:姜雅娟 插图:图:[西班牙]Pau Gasol Valls
本文选自《新家长报》1090-109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