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抢下“先手棋”,打造产业创新集群
仲秋时节,位于苏州金鸡湖畔的新虹产业园,几幢设计感十足的现代化建筑呈现在眼前。走进其中,品牌咖啡、花艺服务、艺术连廊等产业配套点缀其间,满足园内企业多元需求。“曾经这里外部形象差、内部隐患大,载体大部分空闲。”新虹产业园负责人徐昊介绍,政府出资买下老厂房进行改造,重新对外招商,成功引进一批上市企业。目前,产业园总产值超亿元,并入选省工业用地节地模式(技术)先进典型案例。
当前,苏州拿出更多实招硬招新招,走集约、集聚、节约的路子,在存量土地更新利用、低效用地再开发等方面作出更大探索,提高对优质项目落地的承载力,为打造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更美好的苏州打开广阔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作为制造业大市的苏州,土地开发强度已逼近资源“天花板”,部分产业结构层次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不够等问题亟待解决。站在新起点上,苏州规划至2035年,高水平建设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开放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宜居之城、善治之城,高水平建成充分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苏州在要素保障上作出突破。
苏州早有探索。这几年,苏州发布产业用地热力图,68.8平方公里的集中连片产业用地点对点落地;提出“产业定制地”供应模式,提升产业项目落地效率;出台差别化地价政策,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全省首创《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豁免项目清单,简化审批流程;实施“三优三保”行动试点,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开展产业用地更新“双百”行动,促进资源高效率配置。今年以来,苏州更是抢下“先手棋”,精准落子拉动服务“进度条”,加快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下好要素保障“先手棋”,首先解决要素从何而来。今年1月,苏州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工业用地提质增效的实施意见(试行)》,在全省率先出台促进工业用地提质增效的“苏州十条”,在省规定的基础上对新上工业用地提出了更高的准入要求,对存量工业用地更新机制作了更大突破的探索。
除了腾退不符合高质量发展需要的落后项目,还要通过城市更新改造不符合项目建设需要的老旧空间。当前,苏州以姑苏区古城保护型和高新区产城融合型为试点,开展城市更新,打造更优空间。
从源头上保障项目用地,从流程上保障项目进度。一个重大项目从选址到落地需要经过繁杂而漫长的过程,包括规划选址、用地审批、土地供应等多个阶段,若其中有一项流程不畅,就会影响项目进展时序。今年6月,苏州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提高重大项目自然资源要素配置和保障效率的通知》,通过用地保障调度会制度与保障专员制度,明确市和县(市、区)两级专员在及时“会诊”疑难问题的同时,按照“周更新、月简报”模式,实行从项目选址到落地的全流程、全方位保障服务。
“沪苏湖铁路项目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项目,在先行用地办理程序上,审批层级多、耗时较长。”沪苏湖铁路项目保障专员、吴江区自然资源保护科科长吴晓雨说,接到项目后,苏州资源规划系统仅用1个工作日就完成了市级审查并上报省自然资源厅,省厅则为该项目成立工作专班,开通绿色通道。省市县三级用5个工作日便完成沪苏湖铁路(江苏段)先行用地审查审批。
点击进入全省首创的“苏州·慧选址”自助选址服务系统,永久基本农田检测、生态保护红线检测、国土空间规划检测情况一目了然。系统采取大数据分析手段,在项目选址阶段引导、帮助项目用地单位科学选址,减少因选址不当带来的后期用地困难,保障项目时序。
苏州梅堰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就是受惠项目之一。“项目在选址时,我们发现部分用地压盖了永久基本农田,需要进行避让。”苏州市土地储备中心副主任、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用途管制处处长徐蔚奕说,通过“苏州·慧选址”自助选址系统修改后,项目则与刚性控制红线无冲突,可以顺利开展用地报批。该系统上线以来,注册用地单位已逾百个,出具用地检测分析报告300余份。
借力信息化手段已成常态。苏州还开发“重保服—苏州”平台,实现市以上重大项目用地全部上图管理。以往了解项目进展时,需要人工咨询,现在只需点点鼠标便可随时掌握进度。
数据显示:2017至2021年5年间,全市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28.4万亩,实施低效用地再开发23.5万亩。近3年,苏州共完成约1400个市以上重大项目用地保障。
“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做好要素保障已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核心竞争力。”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莫栋升说,苏州将持续强化重点项目用地保障,千方百计强服务、保进度、促达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李仲勋 王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