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上海业余合唱团Echo,扎根大众唱出城市“回响”-天天百事通

2023-05-10 14:08:52 来源:金台资讯

演出频率和曲目难度媲美专业,音乐素养国内顶尖


【资料图】

业余合唱团Echo,扎根大众唱出城市“回响”

■本报记者 吴桐

5月7日晚,复兴中路的一间排练厅里,上海回声(Echo)合唱团正在排练。这支2009年诞生于复旦大学校园的合唱团,成员除了在校学生,还有眼科医生、商学院老师及金融、制药、互联网各行各业的“斜杠青年”。每周日晚的三小时排练,如同一次短暂的声音之旅,带他们去往想去的地方。

最近一个月,这支业余合唱团的演出频率和曲目难度都可媲美专业合唱团:4月29日亮相杭州国际音乐节,与低男中音歌唱家沈洋合作舒伯特《冬之旅》,5月1日在上海音乐厅带来《想要去旅行》,5月28日他们还将在上海交响音乐厅上演《勃拉姆斯的情书》。

一支业余合唱团向专业水准的攀登,并非易事。Echo合唱团艺术总监洪川至今记得,两年前,合唱团第一次跟低男中音歌唱家沈洋合排舒伯特《冬之旅》的场景,只能用“惨烈”二字形容。沈洋一开嗓,整个合唱团如溺水一般,无力“交锋”。

两年后,在杭州国际音乐节的舞台上,Echo合唱团与沈洋第三次登台演绎《冬之旅》。两年间,Echo完成了一次蜕变。在沈洋和钢琴家、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副教授邵鲁的双重“夹击”下,这支业余合唱团遇强则强,24首艰涩深沉的德语艺术歌曲,完成得一气呵成。现场5次谢幕,观众掌声不停。

“我觉得他们现在一点都不输专业合唱团,声乐技术方面可能还有提升的空间,但从音乐素养来看,在国内很难找到比他们更好的合唱团。”邵鲁肯定地说。

十余年来,Echo举办了二十多场音乐会,发行了5张专辑,多次与上海交响乐团、中央歌剧院合唱团等职业演出团队合作,目前拥有数百位成员,包括一支学生合唱团、一支节日合唱团、一支集合精兵强将的室内合唱团。记者跟访了沈洋与Echo合唱团在上海复兴中路的一场排练以及在杭州大剧院的一场演出,见证了一支业余合唱团的“冒险”。

“学霸”合唱团“自助”演出

“五一”假期第一天,早上7时30分,一辆大巴车从上海南站出发。

翁田田穿着瑜伽裤和绒毛拖鞋上了车,凌晨2时才睡的她,6时30分起床赶大巴车。车先开到华师大闵行校区接上几位团员,再出发去杭州。翁田田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2016年加入Echo合唱团,唱女中音,如今是合唱团团长。

这一天,铁路上海站创单日旅客发送量历史新高,大巴车上坐着没抢到高铁票的17位团员。大家睡了一路,到了服务区才兴奋起来。四小时后,大巴车抵达杭州大剧院。

13时,黄硕乘坐高铁抵达杭州东站,然后坐地铁加步行,半小时后抵达杭州大剧院。黄硕从小学习音乐,毕业于复旦大学德语系,如今在一家私募基金工作。她2016年加入Echo合唱团,唱女中音。“每周排练的三小时,如同一次短暂抽离,让我心无旁骛,也为日常生活汲取能量。”

同样乘高铁来杭州的还有20岁的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学生张展豪。他去年才加入,是Echo室内合唱团的见习团员。一上来就唱这么难的曲目,张展豪难免紧张,但踩着前人的脚印,按时交作业,每一关都顺利闯过,“听着自己小小的声音融入集体的和声,就像水滴融入大海,被包围起来,让我有种从未体验过的感动”。

14时,沈洋和邵鲁两位音乐家准时出现,《冬之旅》旋律响起,音乐厅里仿佛下起一场大雪。

“他们大约是全世界学历最高的合唱团之一,团里很多博士,排练起来的感觉和所有专业合唱团都不一样。在繁忙的工作之后,为了一个共同的爱好,从城市的各个角落汇聚到这间排练厅,想要用歌声给这个社会一点点回报,这件事让我觉得,这座城市、这个世界很美好。”沈洋说。

这也是沈洋这些年来一直跟Echo合作的原因。在他看来,艺术不能脱离大众。一支高水准的非职业合唱团,更能体现一座城市的文化根基和文化追求,他愿意陪伴Echo成长。

15时排练完,沈洋请所有团员喝了咖啡,嘱咐大家“少说话”,为晚上的演出蓄力。16时30分吃完麦当劳外卖,团员们开始化妆。

让杭州大剧院工作人员惊讶的是,Echo合唱团这次来的几乎全是演员,没有幕后工作人员,但一切井然有序。翁田田笑称,Echo都是“自助演出”,台前幕后都自己搞定。

在翁田田看来,Echo能走到今天,离不开他们扎根的土壤——上海。“这是一座包容的城市,让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共存,没人觉得你不务正业。志趣相投的人,把时间和精力花在热爱的事物上,不仅仅为了短暂的快乐,更为了达成长期目标的获得感。与此同时,上海不缺高素质观众,很多人发自内心地喜爱Echo的音乐,支持着我们往前走。”

19时15分,所有团员准备妥当,陆续到侧台候场。平日里素面朝天的翁田田化上精致的妆容,换上高跟鞋,好像变了一个人。穿着黑色的演出服,医生、老师、程序员变成一个个聚光灯下的歌者。属于Echo合唱团的《冬之旅》开启了。

在名家名团汇聚的杭州国际音乐节上,《冬之旅》演出现场座无虚席,台上是年轻人,观众席里也大都是年轻人,除了杭州当地观众,还有从上海、天津等地专程来听音乐会的。24首唱完,现场爆发持续不断的掌声,沈洋、邵鲁和洪川5次返场谢幕。

演出结束,来不及庆功,团员们飞速收拾好行李箱,有人奔向高铁站,有人抱着鲜花登上大巴车准备启程返沪。

在杭州大剧院演职人员出口,翁田田与团员们匆匆挥手作别。她心里紧绷的弦还不能放松,暂留一夜,第二天她要赶回上海,为Echo在上海音乐厅的演出做准备。

一部作品撬动一支合唱团

时间倒回演出前3天,在复兴中路的排练厅里,沈洋和Echo室内合唱团正为《冬之旅》演出做最后的准备。

多年来,Echo合唱团排练总是四处“蹭”排练厅,像在打游击,如今可以在市中心用上一间崭新的由知名声学设计师设计的排练厅,团员们都很珍惜。《冬之旅》的排练,严肃活泼。沈洋时不时教给大家一些声乐技巧,作为天津人,他是天生的段子手,排练厅里总是笑声不断。

沈洋痴迷于舒伯特的《冬之旅》。这是舒伯特去世前一年的作品,是德国艺术歌曲的顶峰。全曲以24首诗歌为素材,描绘一幅冬日的萧瑟图景,一个失恋的年轻人彷徨踟蹰。

22岁,还在上海音乐学院求学的沈洋就曾录制《冬之旅》唱片,后又与斯特拉迪瓦里弦乐四重奏合作了四重奏版《冬之旅》。2016年,他在北京国际音乐节演绎了根据《冬之旅》改编的多媒体声乐剧《逐》。2021年底,他和Echo合唱团首演了合唱版《冬之旅》。沈洋说:“对一部伟大的作品持续不断去探究,尝试新的表现手法,有一种巨大的乐趣。”

合唱版《冬之旅》,2017年由格雷戈尔·迈尔改编,当沈洋提议跟Echo合作这部作品时,洪川既兴奋又犹豫。

“24首全是德语,语言上难,声乐上更难,对Echo来说无疑是一次冒险。”洪川找来几个核心团员,问他们敢不敢演,大家决定,硬着头皮上。

啃下《冬之旅》,Echo合唱团用了一个学期的时间。第一个难关,是语言。

德语专业的黄硕承担了语言指导的工作。除了和另一位团员一起为歌词标注国际音标,黄硕还朗读了24首诗歌,录制成教学音频,并检查大家的作业。黄硕的丈夫是德国人,义务成为文学指导,帮助大家理解《冬之旅》中的德语典故和文学母题。“掌握《冬之旅》的德语歌词,分四个层次:会读、会唱、理解歌词意蕴、歌词和音乐充分融汇,缺一不可。”黄硕说。

条分缕析、抽丝剥茧的学习方法,加上团员们强大的学习能力,语言关顺利攻克。然而,更大的难关,是声乐技术上的挑战。

沈洋的加入,无疑给了Echo合唱团团员们巨大的刺激。这不是他第一次跟Echo合唱团合作,2017年上海夏季音乐节,他们就曾合作《长恨歌——黄自声乐作品专场》。沈洋说,在认识Echo之前,听过他们的录音,对这支业余合唱团“肃然起敬”,跟Echo合作之后,愈发信任他们。

“跟音乐家合作,差距摆在那里,大家心知肚明,所以没一个人敢偷懒,大家每周都交录音作业,这是Echo有史以来第一次。首演时,我们的目标仅仅是在舞台上活下来。”洪川说。在沈洋和邵鲁眼中,Echo的表现不仅仅是“活下来”,他们越挫越勇,每一次排练、每一场演出都在进步。

某种意义上说,《冬之旅》这部作品如同一个支点,撬动Echo往前迈了一大步,让洪川对Echo的未来有了更多想象。杭州演完,洪川跟沈洋、邵鲁喝了场酒,一边吃着杭州美食“拌川”,一边雄心勃勃畅想着下一部更高难度的作品。三只酒杯碰到一起,发出响亮的声音。

最近,邵鲁每周日都跟这群年轻人一起排练三个小时。“他们反应很快,细节处理也很好,这趟旅程越来越好玩。”5月28日,邵鲁将和钢琴家冯佳音一起,跟洪川执棒的Echo室内合唱团合作,演绎《勃拉姆斯的情书》合唱与钢琴音乐会。

用科学方法追求极致声音

洪川无疑是Echo合唱团的灵魂人物。十几年来,这位社会学博士、从未接受过系统专业训练的青年指挥家,与Echo一起,完成了几乎不可能的蜕变。

高中被选入进才中学合唱团,洪川第一次接触合唱。进入复旦后,他顺理成章加入复旦大学学生合唱团,一位名叫伍贻平的指挥改变了他对合唱的认知。“那时候,伍老师给我们厚厚一叠乐谱,全是五线谱,作品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当代,歌词从拉丁文到西班牙语到希伯来语,十来种,一下子打开了大家的视野。”

伍贻平当时在美国任教,暑假排练了两个月就回去了,要寒假再回来。中间几个月怎么办?当时才大一的洪川被“赶鸭子上架”,就此走上了指挥台。

2010年,刚成立不久的Echo合唱团准备参加上海市第二届无伴奏合唱比赛,洪川被请去帮忙排练,去了才发现“上了当”:“没一个音是准的,也没一个节奏是对的,排练还没有一次到齐过人。”生气的时候,他摔过谱子,也放过狠话:不行就算了,别浪费时间。然而走过艰难的几个月,Echo一举夺得那次比赛的冠军。

“我记得那天比赛完回去,天下起雪,车窗上全是白白的冰霜,有人用手指画了一个心,写下四个字,‘唱到白头’,是不是很浪漫?”洪川笑着说,“不过这些浪漫的人都离开了,而我这头‘老牛’还在吭哧吭哧往前跑”。

洪川给Echo排练,全是工科思维。每首曲子有不同声部,每个声部有不同角色、动机和功能,他将所有“零件”分门别类加工好,再进行组装,极大地提高了排练效率。一台音乐会,团员从拿到谱子到上台演出,只需要排四五十个小时,这在业余合唱团中并不多见。

用黄硕的话说,洪川的风格也反映了Echo的风格:对音乐的追求很纯粹,对音乐的理解和诠释很细腻,并且总能总结、摸索出科学的方法帮助大家高效地实现目标。

随着Echo的成长,洪川创立了乐律文化。目前,乐律文化代理了49位青年作曲家,销售和推广他们的原创合唱作品,同时提供与合唱相关的知识付费内容。其中,Echo委约青年作曲家潘行紫旻创作的《蒲公英》被各大合唱团翻唱,乐谱迄今销售了两万多本。今年,包含排练厅、录音室等线下空间的芥末音乐空间也开放了。

过去三年,乐律还在开发一款帮助合唱学习的工具,计划下个月上线试运营。洪川希望,通过算法快速识别音准、节奏,帮助更多合唱团提高排练效率。三年前,翁田田辞掉了在互联网行业的工作,成为乐律的合伙人,把热爱变成了事业。“先是热爱,而在热爱背后,有了逐渐成熟的商业策略和前景。我们希望可以靠商业的支撑,让Echo走得更远。”

沈洋则期待Echo拥有更大的野心。“在世界范围内,许多顶级合唱团都是非职业合唱团,希望Echo合唱团继续冒险,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合唱团。”

(来源:解放日报)

Copyright @ 2008-2016 www.renq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人气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18864号-17

联系邮箱   291 32 36@qq.com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