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焦点!四川彭山:稻药轮作土生金 解密乡村致富密码
汉安村村民正在收获泽泻。翁光建摄
近日,走进眉山市彭山区谢家街道汉安村,有忙碌的身影,有嬉笑的声音,村民们身着防水胶靴,一边用手抠起田里的泽泻果实,一边用刀子去掉泽泻头顶枯萎的叶片,三轮车则穿梭田间运输泽泻……
【资料图】
泽泻是一味中药材,有降血脂、保护肝脏、心血管系统和利尿等作用。秋种冬收,和水稻春种秋收正好相反,水稻和泽泻循环种植,可将水田一年四季都利用起来。
据了解,这样的稻药循环种植在彭山区已经实施了40多年,曾占四川川泽泻面积的50%。2004年,该区取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被评为“四川省泽泻之乡”。
丰收的喜悦
村民腰包更鼓了
俗话说:“入了秋,万事休;进了冬,万事空”,辛苦忙碌了一年的村民,此时也进入了农闲时节。然而,在谢家街道汉安村的泽泻田里,却是一派忙碌的丰收景象。
“泽泻地上茎叶枯萎了,表明埋在土里的块茎已经成熟,可以采收。”走在汉安村依田而建的乡村“彩虹道”上,汉安村党委副书记刘进军介绍着村里的泽泻采摘情况。放眼望去,连片的泽泻叶子已褪去翠绿,泛着枯黄,村民们忙碌的身影,成了寒冬田野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据介绍,汉安村是彭山区最大的泽泻种植区,全村泽泻种植面积6600余亩,产值达近4000万元。
“大姐,今年收成如何呀?”
“看样子,今年收成不错呀,我这一百多亩泽泻,卖个五六十万元没问题的。”一处泽泻田里,汉安村种植大户岳玉花,正和工人们一起忙着采收泽泻。
为了抢抓这一黄金采摘期,一大早她便加入了采收队伍当中。“一月初正是我们这儿泽泻大面积采收期,我每天都要雇用三十多名工人采收、烘干泽泻。”岳玉花说。
在岳玉花家的烘干房里,泽泻在火的烘烤下,不断冒着热气。“以前我们都自己在家里修个坑,烧煤来烘干,烟大、味道难闻,还不好控制火候。现在我们用的是生物质燃料,环保、方便,到时间加燃料就行。”岳玉花说。
村口,外地中药材收购商陈山平正开着车朝泽泻田方向驶入。“刘书记,我又来啦,看来今天我又要满载而归了!”见到刘进军,陈山平像见到老朋友一样高兴地与他打招呼。
“我呀,就是冲着彭山泽泻来的!”据了解,今年已是陈山平来汉安村收购的第4个年头,是这里高品质的泽泻让他坚持每年按时上门。“今年成品泽泻(烘干后的泽泻)收购价在每公斤二十多元,品质好的价格自然就更高。”陈山平说,彭山的泽泻外形好、色泽白、表面光润、质地紧密、粉性足,品质在全国都名列前茅。
据了解,泽泻在当地人工栽培已有40多年历史,农户积累了很多栽培经验,品质好产量高,每亩大概收1200公斤,烘干后250公斤左右。
刘进军粗略算了一下,按照每公斤20元的价格,每亩泽泻毛收入在6000元以上。“这可是一笔不小得收入呀!加上上半年种水稻,村里种植户们每年每亩地可收入近8000元。”刘进军说。
在汉安村,除了种植户,普通村民们也能有收入,甚至还是双份。
“我把土地流转出去给他们种泽泻,可以收一笔租金,每年采收时节,我又可以给种植大户们打工,帮他们采收,这又是一份收入。”61岁村民王淑群说,自己这个年纪还能有不错的收入,真的很满足,不靠儿女一样生活得悠闲自得。
忙碌的时节,许多种植大户,每天都会雇上百人务工。“包吃饭、包接送,拿时薪,农忙150元9个小时,农闲110元,附近的村民都愿意来。”刘进军说,村里有了产业,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增收有秘诀
让“冬闲田”变“增收田”
四五十年前,彭山区很多乡村还是传统稻田,每年8月水稻收割后,稻田便处于闲置期,有些会种点油菜、蔬菜等,有些就直接荒着,这也导致村民们收入并不高。
如何让“冬闲田”变“增收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彭山区便开始进行探索与研究。
彭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卓柯说,当时,为进一步拓宽广大群众的增收渠道,提高稻田利用率,当地农业部门组织各村社干部,到外地参观学习,寻求适合彭山区地理气候生长的高经济效益农产品。
参观组了解到,泽泻和川芎都是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中药材,在全国中药材市场上十分畅销。泽泻在每年8月中旬左右移栽,12月底到次年1月上旬收获;川芎则是8月下旬至9月上旬种植,次年4月底至5月上旬收获。它们正好与水稻种植的时间错开,两者轮作,最终可实现一田双收益。
最终,彭山确定了走“水稻+中药材”轮作的新路子。
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1980年左右的一个夏天,汉安村当时的领导班子带着村民顶着烈日,在一块刚收割完的集体稻田试点种下第一批泽泻。
第一个“吃螃蟹”的村,也因此收获了“第一桶金”。轮作的第一年,产值比往年翻了一番。村民们尝到了甜头,纷纷跃跃欲试想要加入。
如今,不仅在汉安村,彭山区谢家街道义和场社区、公义镇欣荣村等地都有不少村民种植泽泻、川芎。目前,该区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3万亩,其中泽泻1.8万亩、川芎1.2万亩,产量0.75万吨(干产),产值约1.45亿元。
据悉,为打响彭山中药材品牌,当地各村社还以“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成立了多家中药材合作社,组织专家讲课,采用统一标准农资供应、田间管理、质量检测等,确保中药材种植的质量安全;同时,完善种植、加工、储存、销售产业链条,为中药材产业发展积蓄动能。
有了合作社搭台,村民们种植中药材更加有底气、有信心。
在距离汉安村不远的公义镇欣荣村,村民赵伟和父亲正忙着给地里的川芎施肥。
“以前,我们家只有十来亩稻田,一到秋冬还闲置着,一年下来没挣多少钱。现在,我们流转了近一百亩土地种川芎泽泻,收入非常可观。”赵伟说,是村里开出的致富“良方”,让他们一家的生活有了质的改善。后来,他还加入了村里的合作社,从供种子、管理到收获,合作社全程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并负责联系销路,他也不用操心。
同样做好服务的还有彭山区稻药园区产业服务中心。
“又来一车,大伙儿快来帮忙。”当天下午,彭山区稻药园区产业服务中心门口,负责人正与工人们一起卸下刚从地里运来烘干的泽泻。该负责人介绍,目前,中心拥有21台中药材烘干机,每台烘干机一次可以烘干5吨中药材,烘干一吨收取1000多元的服务费。在当地,许多种植户都愿意将自家的泽泻、川芎等运送至此烘干,既省时省力,又环保。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彭山区农业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用足用活国家产业政策,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全区中药材生产规模化、规范化和优质化,让中药材成为彭山区又一个闪亮名片。(马诗雨、翁光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