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百事通!企业与高校“多元化”共创,这12项前沿科技能否落地?
为促进化妆品应用研究多元化,这里汇集了多学科最前沿的科研成果。
借助“校企合作”发掘更多前沿科技成果的应用潜力,将学术成果落地到“货架”上,搭建起成熟的“产学研”模式,这已经成为化妆品企业的共识。
在跨学科共创的大潮流之下,高校的最新研究成果能给化妆品开发带来哪些新的灵感?4月15日下午,由 聚美丽主办,纽西之谜冠名的“皮肤科学100人成果转化闭门耕” 顺利举行。
(资料图片)
这场封闭会议由 巢归研究院创始人、美白抗衰领域资深科学家刘学东 担任主持人,在现场,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暨南大学三所国内顶级高校的共12位专家教授展示了众多前沿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并与化妆品企业们进行跨学科的交流。
除了企业代表之外,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原皮肤科主任温海、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省皮肤病医院执行院长何黎、基础颜究创始人三亩、时任珀莱雅首席研发官、现任行业知名研发工程师蒋丽刚等大咖嘉宾也纷纷参与讨论环节,共同讨论科技成果孵化的可能性。
本文将对这12项研究成果进行简单汇总,关于高校研究的更多细节可参考《日化产业观察》或留言咨询聚美丽公众号。
热门的微生物组学,这些前端研究有应用的可能吗?
随着消费升级,消费者对护肤品的要求已不仅仅停留在“补水保湿”这一层面,而是追求更全面、更有效的护肤方式。其中,人体微生物组的重要性已经成为行业焦点。
“微生态护肤”的理念汇集了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前沿知识,提倡以调节皮肤表面菌群生态来维持皮肤健康。以微生物组学为代表的相关研究,在化妆品中的功效表达范围十分广泛,涵盖了屏障修复、美白、抗衰老等。
闭门耕现场, 上海交通大学分子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刘尽尧 发表了《个体微生物的个性化调控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探讨》的主题演讲,引发了现场嘉宾和观众的热烈讨论。
他提到,诸如皮肤表面,以及口腔、女性生殖道等黏膜表面都存在许多共生菌,外来的有益细菌在这些部位定植率低,难以用于皮肤等微生态调控。对此,刘尽尧研究员(博士导师为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颜德岳教授)课题组研究了一种 用于改造细菌的“纳米涂层”,能够让益生菌拥有定植能力,并有望实现皮肤等表面微生态的精准调控。
作为天然活性物开发方向的专家, 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徐岷涓 在《红树林微生物来源抗瘢痕增生活性物质的开发》的主题演讲中,介绍了一种 从红树林来源微生物中提取分离得到的具有抗瘢痕增生活性的天然活性产物 。这项研究也引起了现场很多企业的兴趣,许多品牌代表相继提问。
除此之外,高校在微生态护肤原料、皮肤微生物评价方法等方面,也拥有很多出色的研究成果。
比如, 中国药科大学直聘教授黄庆 围绕着《微生态护肤:从评价方法到活性原料》的主题,介绍了一项关于后生元原料“嗜热链球菌”发酵液在化妆品中的应用研究。
黄庆教授说道:“现在市场上很多产品都会提到促进皮肤微生态,但是在这方面的证据链其实并不足。而且,皮肤微生态的检测费用很高,将近20万,还不一定能够做出差异化。为此, 我们搭建了一个皮肤微生态模型,复刻出来的微生态与人体皮肤微生态没有显著性差异 。经过试验,我们发现这种后生元可以增加有益菌的数量,起到微生态调节的作用,同时在很低的浓度下表现出了抗炎和抗氧化的功能。”
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特聘副研究员杨艳 在关于《一种嗜热栖热菌光裂合酶及其提取方法与应用》的演讲中,详细解读了一种含有光裂合酶的嗜热栖热菌提取物,以及其抗光老化的作用机理。
杨艳提到, 80%以上的衰老都不是自然老化,而是光老化而导致的 ,太阳光中的UVA、UVB可以穿透皮肤,对DNA造成损伤。光裂合酶的修复机理是与嘧啶二聚体结合,吸收太阳光中的蓝光作为电子传递的载体,将电子传递到嘧啶二聚体,并打开双链,最终使 CPD 解离,从而恢复 DNA 的完整性。
医药和生物领域驱动了技术变革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句话出自林则徐的自勉联,也同样勉励着各行各业的技术创新与发展。
化妆品行业一直都拥有着极强的包容性,各学科交叉引领了化妆品的产品研发和迭代创新。其中,来自生物和医药领域的基础研究,已经成为了化妆品技术变革的主要驱动力。
作为一种生物高分子成分,透明质酸在医药和化妆品领域均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张洪斌 在“透明质酸”和“流变学”的研究方向上拥有诸多深入且前沿的研究,此次会议,他现场发表了题为《面向人类美好生活的化妆品前沿技术革新》的演讲。
张洪斌教授指出,化妆品是学科高度交叉的领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很多方向的研究看似与化妆品没有联系,但实际上都可以扩展到化妆品领域。 对于护肤品来说,主要存在三个要素:肤感、稳定性和功效 。而透明质酸是一种高分子的多糖,研究透明质酸的分子表征、分子改性和黏弹性非常重要。
另一种热门的生物活性原料重组胶原蛋白,同样拥有着成熟的研究和应用体系。 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黄亚东 经历过多次的“校企合作”,他从多肽药物研究,逐渐扩展到了重组胶原蛋白及化妆品活性原料的研究。
在黄亚东教授发表的《一种含羟脯氨酸修饰化的重组人III型胶原蛋白成熟肽》主题演讲中,他结合自身的研究经历介绍了一种经过羟基化修饰的重组III型胶原蛋白肽。“ 这种III型胶原主要有三个特点:安全性更高、氨基酸序列没有任何改变、活性片段涵盖了较多的结构功能域 。其未来的应用场景可能不局限在护肤和医美,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也有广阔的空间。”黄亚东教授说道。
从化妆品功效维度来看,活性原料的创新即意味着“从0到1”的过程,也是产品功效的唯一来源。天然植物是许多活性原料的源头,从特色植物中发掘的先导化合物,或许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副教授张岩 专攻药理学领域,她在《活性天然产物的发现及其在化妆品领域中的应用》的演讲中详细解读了天然免疫活性物质的研究过程、GPCR(G蛋白偶联受体)作用机理和植物来源功能性化妆品原料的开发。
张岩教授表示:“从药理学研究跨越到化妆品的研究,其实拥有很大的优势。 基于药理学的基础,我们建立起了功效评价体系 、比如抗自由基、抗氧化、酪氨酸酶等功效的细胞模型。通过在细胞模型上测试,我们发现了一种对皮肤细胞紫外损伤具有良好修复功能的植物提取物以及一种可以促进黑色素形成的植物提取物。”
△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副教授张岩
如今,消费者对情绪感受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除了产品的功效之外,气味、肤感也成为化妆品的重要评价指标,与此同时,以“情绪舒缓”“缓解焦虑”为主打功能的精油品类也备受市场瞩目。
在闭门耕现场, 上海交通大学芳香植物研发中心主任姚雷 从芳香植物和精油的研究方向出发,探讨了中草药香味分子在护肤领域的应用。
据姚雷教授介绍,精油的主要成分是具有挥发性的萜烯类化合物,我们可以 通过化合物的属性判断其基本功效 ,并进行验证。比如,主要官能团是酮的化合物通常会具备较强的抗病毒能力;如桉树油中提取出来的氧化物,则通常具有消炎、作用;倍半萜及其以下的烯类化合物都具有非常好的穿透力。
经皮递送以及产品创新,高校有哪些科技成果?
不管是活性原料的功效,还是细胞模型研究体系,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化妆品的“有效性”服务。从这个维度来看,经皮渗透的研究已经成为化妆品配方开发的一大核心。
由于皮肤存在天然屏障,普通制剂的透皮速率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来自医药领域的透皮给药载体对于解决化妆品透皮吸收率的难题带来了新的启发 。目前,很多药物经皮载体得到了应用,比如醇质体、类脂囊泡、柔性纳米脂质体、纳米乳等。
关于化妆品经皮渗透的研究还远不止于此,未来会有更多新型载体不断问世。作为国内唯一成立了化妆品硕士培养基地的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旨在培养专业的化妆品研发人员,目前已经搭建起较为成熟的产品应用研究体系。
比如, 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教授吕慧侠的研究团队 就在现场公布了一项关于“HA-lip功能性经皮递送辅料”的创新研究成果。
吕慧侠教授团队将透明质酸和磷脂结合在一起,制备出了透明质酸磷脂复合物。据介绍,不同分子量的透明质酸(HA)具备不同的作用,大分子HA可以有效减少刺激性成分的在皮肤中的渗透和滞留,而小分子HA则能够增加活性成分的透皮吸收;此外,磷脂作为天然的营养成分与优良的载体,可以起到保湿、抗氧化的作用,而且可以调节皮肤的油水平衡,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
吕慧侠教授团队已经证明 透明质酸磷脂复合物体系具有可调节的活性组分递送作用,同时具有抗炎舒缓、保湿修复、抗自由基、抗衰老等功效。 值得一提的是,在复合物的制备过程中,无需添加任何对人体有害的成分,具有绝对的安全性。
在功效成分的皮肤递送方面, 中国药科大学宋文婷副教授 透皮关键技术研究团队, 研发出一种皮肤局部靶向递送技术,能够将不同的功效成分局部靶向递送到目标皮肤部位或皮肤层 。通过提高活性成分到达目标皮肤部位的浓度,可提高护肤功效、同时减小皮肤刺激性。基于这项技术,该团队已经开发了一种可靶向毛囊的祛痘产品,目前已经处于上市阶段。
宋文婷副教授表示,除了某些只作用于皮肤表面的活性成分外,护肤品中大多数活性成分均需要进入角质层深部,或透过角质层到达皮肤深层部位才能发挥护肤功能。在此基础上,护肤品功效成分透过角质层后,在目标皮肤部位或皮肤层精准靶向发挥护肤功效,有助于提升护肤功效。宋文婷副教授还特别介绍了本团队利用局部靶向递送技术,研发出的两款最新产品“痘肌调理修复维稳精华”和“毛孔疏通净颜精华”。
除了递送技术之外,产品剂型的创新和包裹技术的运用,有时候不仅能够促进成分渗透,更能够带来新颖的肤感体验。例如,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副教授张文丽 在现场展示了两款使用了创新包裹技术的产品剂型:“爆水霜”和“液晶乳霜”。
张文丽表示:“敏感肌的市场需求增速大约是普通化妆品的几十倍,针对敏感肌,我们开发了两种产品,其中, ‘爆水霜’ 拥有清爽的肤感,这种产品体系较为适合油性敏感肌的护理,以及防晒产品的开发;而 ‘液晶乳霜’ 采用多层包裹技术,通过缓释减少某些功效成分对皮肤的刺激,并能够模拟细胞膜在皮肤表面滑动铺展,具有良好的肤感和长效锁水的功能,尤其适用于干性敏感肌和婴儿的皮肤护理。”
防晒品作为一种日常的消耗品,拥有着较为广阔的市场需求,防晒产品的创新常常占据化妆品研发的话题中心。因此,从市场观察和防晒作用机理的维度,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教授刘建平 详细解读了防晒产品的潜在需求以及创新方向。
“目前, 防晒产品的趋势主要有三个方向:敏感肌人群适用、从防晒升级到深层抗光老化,以及开发绿色、环境友好型的防晒产品 。”刘建平说道。
经过对物理防晒剂、化学防晒剂的筛选,刘建平教授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兼顾防晒、晒后修复的多效防晒霜,在皮肤的表皮层、肌底层保护紫外线损伤的同时,通过添加屏障修复成分增强对受损皮肤的修复与保护。
以上就是此次闭门耕的部分内容总结。在提及此次会议的目标时,主持人 刘学东 说道:“我们希望能和高校老师们共创科技成果的研发体系,将学校的研究平台和企业之间的需求深度关联,让化妆品的应用研究更加多元化。”
推动整个行业产学研的发展,发掘更多的产品创新维度,这是需要高校和化妆品企业双方共同承担的重任。路漫漫其修远兮,虽然科技成果的转化存在着诸多困难与障碍,但已经有很多企业迈出了第一步。
视觉设计:乐乐 微信排版:言午 责任编辑: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