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学大师,创造了“一个字”,被当时女性“痛骂”,至今人人在用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时期之一。
(资料图片)
这个时期,军阀混战涌现出了无数英雄;5.4运动,更以开放的姿态,打开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大门。
在新文化运动中,诸如鲁迅、钱玄同、钱鈡书、周作人、赵元任、刘半农等文学家、语言学家对文字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关键的影响。
尤其是鲁迅的小说和杂文,赵元任的同音文《季姬击鸡记》,均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些学者中,刘半农对文字的玩味也是值得称道的。其中,他曾创造了一个字,在当时文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被很多女性痛骂,至今却人人在用。
这个字,就是“她”字。
“五四”时期,刘半农与鲁迅、钱玄同等人都在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是新文化运动初期的重要作家之一。
当时在白话文运动的浪潮之下,加之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也骤增,第三人称代词使用的频率倍增,单单用传统的“他”字,极为不便,也很难区分。
这时候,刘半农率先提出了用“她”来作为女性第三人称代词。
接着,1918年,周作人在《新青年》的一篇译文按语中,透露了刘半农想将“她”作为女性第三人称代词的愿望。
谁知道此文章一出,就在文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吸引了很多学者来进行讨论。有人抨击,有人支持,也有的想用其他字代替。
那时候,刘半农正好在英国伦敦大学深造,对于国内的讨论略有耳闻。他为了使“她”字运用更加普及,于1920年8月作了一首歌词《教我如何不想她》。
现代·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
后来这首词,由赵元任谱曲,终于将“她”字作为女性第三人称代词正式使用。
这首诗原本的意思是表达游子的思乡之情,不料到了上世纪90年,经代代传唱,居然“意义放大”,这个“她”不再仅指祖国亲人,而成为心上人的代词。
也正是基于此,刘半农也被后人误认作是和徐志摩一样的“情诗圣手”。其实,他是很严谨的语言学家。
对于刘半农创造的这个字,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先生是十分赞赏的,并且他还肯定了刘半农的功绩,将此誉为“刘半农打的一个大仗”。
并在其小说创作中,将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从以前使用的“他”、“伊”字转为使用“她”字了。
作为民国最伟大的文人之一,刘半农除了创造了这个最具代表性的“她”字之外,还是一个最喜欢写“打油诗”的文人。其中,就有这么有趣的一首。
话说,当时刘半农正在北大、辅仁、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执教,面对校园学风日下,年轻人不买书、不翻书、不读书,整天忙着谈恋爱、做美梦,学子们不求上进、虚度光阴。刘半农有感而发,曾吟诗一首:
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有雪,收拾书包好过年。
还有一次,刘半农参与北大招考新生阅卷。考生错别字多得出奇,令阅卷老师大为恼火。有写“民不辽生”的;有写“欧州”的;有写“倡明文化”的;有写“苦脑”的。
刘半农改卷之余,调侃之情丝毫不减,遂做打油诗云:
“民不辽生”缘国难,“欧州”大战本应当;“倡明文化”何消说?“苦脑”真该加点糖。
刘半农,江苏江阴人,原名寿彭,初字半侬,后改半农,晚号曲庵,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
1911年,曾参加辛亥革命;1917年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1925年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所著《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法国康士坦丁·伏尔内语言学专奖。
1925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著有诗集《扬鞭集》、《瓦釜集》和《半农杂文》等,对新中国文化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