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件文物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走进博物馆,走进更多的历史!|远在身边
关注腾讯新闻知识系列策划“远在身边”,带您重新发现身边的解法。
提到历史,人们往往会先想到历史人物,想到帝王将相,想到英雄人物,想到他们的丰功伟绩,想到他们的千秋霸业,但真正的历史远不止于此,其形式多样,甚至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大到古建筑遗迹、雕塑、画像砖石,小到一幅画、一张纸、一支笔,无不在向人们提醒着历史的存在。而在日常生活中,历史距离我们也并不遥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生活,与历史关联密切的博物馆、文保单位等的大量建立又为人们近距离感受历史提供了绝佳助攻。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山东博物馆就是其中之一,它历史悠久,藏品丰富,其中不少在全国都很有名气,是人们了解山东历史、山东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一、山东博物馆简介
(资料图片)
山东博物馆原名山东省博物馆,建于1954年,是新中国第一座省级综合性博物馆,自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文物征集和普查工作。作为省级文博机构,山东省博物馆也参与了一系列的考古发掘工作。1992年,山东省博物馆迁到千佛山脚下。2010年,位于今济南市经十路的山东省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并正式更名为山东博物馆。
这儿要穿插一个小故事。一般来说,像博物馆这类地标性建筑,牌匾字体一般都是隶书、宋书或楷书,既庄重大方,也方便别人认出。但是山东博物馆用的却是草书,而且这几个字的草书乍一看让人会有一种不恰当的联想,受到许多人调侃,也有人要求换掉。其实山东博物馆的牌匾来源还是很有来头的。
据说,当山东省博物馆成立后,国学大师郭沫若先生非常开心,专门写了一首贺诗送了过来,用的就是草书。郭老名气大,博物馆收到贺诗后非常重视。为了表达对郭老的尊敬,再加上刚刚成立的博物馆没有什么名气,也希望借助名人效应宣传自己,因而也就从这首贺诗中选取了“山东博物馆”五个字加以放大雕刻,做成了现如今我们看到的牌匾样子。
郭沫若先生
山东博物馆主体建筑一共五层,高74米,展馆总面积8.29万平方米,展览面积2.5万平方米,非常雄伟。山东博物馆常设展厅15个,如《汉代画像艺术展》《佛教造像艺术展》《山东历史文化展》《孔子文化大展》《明代鲁王展》等,临时展厅8个。截止到2019年,全馆共有文物144181件/套,其中珍贵文物48895件/套。
山东博物馆藏品体系完整,数量可观,品类丰富,有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书法、绘画、古籍善本、甲骨、竹简、漆器、印章、封泥、砖瓦、陶文、钱币、服饰等门类,其中的陶器、青铜器、简牍、汉画像石、书画、古籍善本等还是山东博物馆的收藏特色。
二、来山东博物馆看什么?
山东博物馆藏品数量极为丰富,绝大多数都出自山东本土。面对这些琳琅满目的藏品,很多人可能会一头雾水,不知道看哪个好。其实,来到山东博物馆,别的可以不看,十大镇馆之宝是必看的,它们是山东博物馆的精华。
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是2011年经过层层评选才确定的,分别是红陶兽形壶、蛋壳黑陶杯、亚醜钺、甲骨文、鲁国大玉璧、颂簋、《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东平汉墓壁画、九旒冕、郑燮《双松图》。这十大镇馆之宝,6件属于先秦时期,其余四件属于汉和明清,时间跨度很大。
红陶兽形壶1959年出土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造型憨态可掬,整体像是胖胖的小猪,色彩艳丽,生动活泼,十分惹人喜爱。当时的人们用这个壶装水,可以说是集实用与艺术于一身了。红陶兽形壶是大汶口文化中独有的器型,代表了当时陶塑艺术的最高水平。
蛋壳黑陶杯1973年出土于山东日照,是龙山文化的独有器物。黑陶杯制作技艺极为高超,造型优美,“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不仅是中国陶器史上空前绝后的佳作,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绝无仅有,被世界各国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令人惊讶的是,人们利用现代技术竟然无法予以还原。
亚醜钺在1965年出土于山东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造型硕大,极富威严,是殷商末期青铜钺的典型代表。钺型似人脸,张口怒目,因在口部两侧刻有铭文“亚”“醜”二字,故得名“亚醜钺”。与亚醜钺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青铜大钺,二者颇有兄弟相,后者在出土后不久就被调到了北京,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亚醜钺
鲁国大玉璧1977年出土于曲阜鲁国故城战国墓中,玉璧外径32.8厘米、孔径11.6厘米、厚0.6厘米。玉璧呈青碧色,纹饰布局精美,玉质晶莹温润,半透明,华美异常,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在出土的同时代玉璧中,鲁国大玉璧是目前所见形制最大的一件,堪称“玉璧王”。值得注意的是,山东博物馆新馆大厅穹顶的设计理念就来源于此。
山东博物馆新馆大厅穹顶
颂簋制作于西周周宣王时期,高30.1厘米,口径24.2厘米。据传清中叶时出土于陕西,具体地点不可考。颂簋先是由清朝重臣刘墉的重孙刘喜海收藏,在他死后,又辗转由山东布政使李宗岱和山东黄县巨富丁树贞收藏。丁树贞去世后,丁氏兄弟分家,颂簋的器盖和器身也随之分离。直到1959年,颂簋才重归完整。颂簋的珍贵之处在于在器盖和器身上均铸有铭文,完整地记录了西周王室册命官员的过程,是研究西周礼仪制度不可或缺的内容。郭沫若先生对青铜器铭文的史料价值有高度评价,说它们“足抵《尚书》一篇”。
颂簋
《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于1972年4月10日同时出土于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两者的同时出现,彻底解开了历史上关于孙子和孙膑其人其书是否有无的千古之谜,意义相当重大,难怪它有资格被列为“新中国30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1世纪初,又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年)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东平汉墓壁画发现于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2007年10月,当地在改造老物资局院时,发掘出一批汉墓,其中三座汉墓壁画尤为引人注目,制作年代大约在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壁画所绘内容极为丰富,既有历史故事,又有礼俗场景,也不乏娱乐场面,比如乐舞杂技等。东平汉墓壁画是目前山东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艺术水平最高的壁画,填补了山东地区汉代壁画考古的空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东平汉墓壁画(局部)
九旒冕于1971年出土于山东邹城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朱檀墓中。九旒冕制作于洪武年间,采用了竹、木、丝、金、铁、玉石、大漆等多种材料,分为冠武、金簪、綖板、旒四部分,各部分均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冕冠高18厘米,长49.4厘米。这是我国唯一一件保存完好的冕冠实物,其价值不言而喻。
九旒冕
《双松图》是清人郑燮的代表作之一,他的另一个人名字更为人熟知——郑板桥。《双松图》是郑板桥在乾隆二十三年(1759)年送给好友肃翁的作品,画中双松苍劲挺拔,旁有细竹、兰花、怪石点缀。整幅画布局错落分明,浓淡有致,别有一番自然情趣。画左上角写有长篇题文,记述了他和朋友肃翁长达二十年的友谊,表达了对老朋友的敬仰之情。《双松图》书画俱佳,相得益彰,加之保存完好,成了郑板桥传世作品中难得一见得珍品。1954年,《双松图》入藏山东博物馆。
文史君说:
以上是对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的简要介绍。其实,来到山东博物馆,除了看镇馆之宝外,运河漕船、“天风海涛”琴、戗金云龙纹朱漆盝顶箱、蝉冠菩萨像也都是值得一看的珍品。前三者与九旒冕一样,都是出自明代鲁王朱檀之墓。朱檀是朱元璋第十子,好诗书,颇富文采,很得朱元璋喜爱。洪武十八年(1385年)就藩山东后,行事却日渐荒唐,追求长生不老,沉溺于炼制丹药,最终毒发而亡,四年后去世,谥号“荒”。朱檀不靠谱,他的陵园却不容小觑,规模庞大,气势恢宏,陪葬品数量惊人,不乏稀世珍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走进博物馆,用手触摸,用脚丈量,感受时光倒流的惊喜,走进更多的历史,领略更多的风采。
参考文献:
山东省博物馆编:《山东省博物馆藏品选》,山东友谊书社1991年版。
于秋伟主编:《山东博物馆镇馆之宝》,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6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微雨燕)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