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热推荐:他学林散之草书,写了10个字的对联,获得书法大赛最高奖
林散之是当代著名的书法家,擅长草书,晚年成名,被誉为“当代草圣”。林散之写草书时,善用长锋毛笔,所作书法作品以线条为最美,而其线质上的诸多变化,使得一些学习书法的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这也是林散之书法的高明之处。但当代一些书法家却认为,林散之被当作“当代草圣”有点过了,比如王镛曾说,林散之写的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草书,把他誉为“草圣”,是不对的。
不管怎么说,对于林散之的草书,后世学习者也是大有人在的。上面的这幅对联作品,学习的就是林散之的书法风格,甚至在形态上也是达到了一定程度,在某次全国书法展上获得了大赛的最高奖。有的人可能会感到,这样的作品与散老的风格的确有些相似,但人家也加入了他本人的一些书法要素,获奖是很正常的。
(资料图片)
当然,还有一些人觉得,不是说学习书法要取法乎上吗?林散之是当代人,学习林散之的书法也能在大赛上获得最高奖?看来评委一直在欺骗书法爱好者,放着古人不学,去学现代人,里面肯定有猫腻。也有人说,学习散老的书法也没错,就看会学不会学,只要能正确借鉴了,不管是古人还是现在的人,有什么区别吗?
那么,这幅获奖作品有哪些优势打动了评委?
林散之作品
首先,他的取法并非是林散之一人,而是从古人出,才走到了林散之那里。如果仔细分析,这位作者对魏晋书法是下了足够功夫的,包括“二王”及南北朝碑刻的书法作品,不仅是获得了碑帖的书写功力,也在意态表现上得到了“真传”。一方面,从整体上来看,他是表现了作品的静雅、空灵、散淡之气;另一方面,在字的意态上,多以欹来表现正,如“水、奇、丝”等字,都是“险”,其它字由比较正,就是在险中求正,最后达到了和谐统一。
其次,出于林散之,化为己有。一般人在学习别人书法时,总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学谁像谁,最后在形成自己风格时,写出来的往往也是别人的。但这位作者学习了林散之,而写出的是自己。他是怎么化人为己的?其实方法很简单:就是在两个方面进行化解。一方面,在书写时,多加水来写字,让水尽可能地洇出来,形成晕化效果,让人一看,好像是林散之的,又好像不是。另一方面,在字中运用了魏碑的一些态势,魏碑作品也是一种过渡时期的楷书,但其又有险峻、朴拙等诸多特点,这位作者能把这些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就是一个大智慧。
林散之作品
最后,在章法上制造书法意境美。很多情况下,一些人在参加书法大赛投稿时,总是想把字写得满满的,以想达到让评委觉得功力深厚,但这位作者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只写了短短10个字的书法对联,上下联各是5个字,最大的特点是他在创作时,没有把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写得很近,而是有意拉开了它们之间的距离,显得很稀疏,一方面是想制造空灵、疏朗的感觉,另一方面,也是尽情表现出他在书写上的笔力与笔法,尤其是让线条在干枯的情况下产生出的质感之美。
林散之作品
当然,并不是说一幅获得最高奖就是最好的,正如有些人所说,那也与运气有很大关系。这幅作品尽管有上述之优点,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书法的功力上,其取法太近,显得是很低级的,是刻意去模仿,有些字的写法,甚至与林散之的写法完全一样,如“山”字几乎是以假乱真的。另外,在水墨的运用上,也有失控的感受,要么是水太多,要么是驾驭涨墨的方法不够成熟。大家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