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关注:下辈子不做人了,做棵树

2022-11-03 18:00:52 来源:腾讯网

还有几天,就到立冬(11月7日)了。疫情这几年,人对于时间流失和四季变化的感知好像也变得麻木而迟钝。

如何在这样的时刻保有自己的能量?或许一个永远不会出错的回答,是阅读和自然。

前段时间,看理想节目《遇见自然:无限人生书单第七季》完结了,编辑香芋发来一段话让我们感触良久。他说:


【资料图】

“我所认识的欧阳婷老师(节目主讲人),不仅是从书本里能汲取到‘能量’的人,她与植物的见面、她听到鸟的声音、她走进林间的时候,好像就成为了忍者世界里的查克拉吸收者。她总能发现‘美’的东西,也自然,她被美包裹着。好像,她不需要什么特定的补给和能量,因为她总能找到那些微小的、细致的、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方补给空间。”

今天的分享,就来自于欧阳婷的讲述,她聊了聊自己从事自然观察和博物的缘起,分享写作这个节目过程的种种酸甜苦辣,也讲述了自己在这夏秋之际的种种际遇。这不只是一篇简单的节目后记,希望在阅读之后,其中的自然细节和讲述也能给你带来一些力量。

讲述 | 欧阳婷

01.

我在这个夏天都干了些什么

今年夏天一开始,5月底,看理想的几位编辑,艳玲、香芋和瑞岑找到我,讨论一起做一个“博物书单”的节目。

我曾在传统媒体工作很多年,做过编辑、记者,过去也写了很多采访报道,后来我开始观察自然,踏上了“博物”的道路,完全是出于个人深厚的兴趣,也是没想到后来还写出了一本关于自然的书。我很庆幸自己在人生中找到了一个这样的方向,而且我也希望自己能像喜欢的一些国外自然作家那样,一直长期地持续观察自然,专注于对自然的书写。

柏树林间一闪而过的欧亚红松鼠的大尾巴

让我开始阅读自然和书写自然的一个很明确的分界点,就是前些年北京冬天雾霾还很严重的时候,我感到十分忧心和沮丧,出于一种很想逃离和弥补的心情,我阅读了约翰·缪尔的《夏日走过山间》,有几段文字很喜欢。

“又是山间岁月里美好的一天,人在其中仿佛被消解、被吸收,只剩下脉搏仍在向着未知的远方推进。生命无增无减,我们不再去留意时间,不再匆匆忙忙,宛如树木和星辰。”

“现在,我们身处群山之中,群山也融入我们的体内,点燃我们的热情,拨动我们的每一根神经,填满我们的每一个毛孔和细胞。我们这血肉之躯对于身边的美似乎像玻璃一样透明,仿佛真真切切地成为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空气、树木、溪流和演示一起在太阳的光波中震颤。”

接着我又读了一些经典的自然文学作品,像梭罗、利奥波德、约翰·巴勒斯等。我非常迫切地想延展自己在植物和生物学方面的知识,想像一个博物学家那样,能叫得出许多物种的名字。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从略识一些草木,到真正发愿以及行动起来,更深入地去了解和辨识它们。

我一边梳理着西方自然文学的脉络,慢慢地读下来,走进这些自然作家的内心,去思索他们的自然观、生态理念,同时对于出现在他们笔下的植物,我也很想知道是什么模样,就翻看各种图谱,去查找比对。

与此同时,观察身边就有的风景,小区、园林、郊野、植物园甚至去其他的城市,去看,去识记,去积累。自然就像一种语言,人们必须经过专门的学习才能看懂,学习植物也需要耐心。

这样的过程,其实充满隐秘的探索乐趣。我对自然更深层的认识,就是这样,经由文学而来,在这些毫无目的、毫无“用处”的兴趣背后,是巨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推动。

单纯地去关注自然,去学习和认知自然,也将我自己生活的维度拓展了很多,我个人的世界、我的内心好像都变得很大。有时候走在路上,会觉得自己的目光比以前深厚了一层,以博物的眼光看待很普通的街道,也能够看到许多新鲜的细节,也有一种重新发现的乐趣,而且我好像与许多我喜欢的植物都有了“亲缘关系”似的。

这些年我自己的感受是,亲身的观察和阅读,两者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在自然观察中发现的许多疑问,慢慢地在阅读中都可以找到答案,并且能够获得在某个领域很完整的一个知识体系。

阅读不仅仅是在博物学方面能够获得知识,其实也是启发我们的心智,滋养我们的心灵,它可以让我们免于孤独,免于浅薄,同时也能对抗平凡庸俗的生活。

所以,我也很高兴能把自己喜欢的博物书籍分享给大家。在一起讨论完“遇见自然”这个书单的书目后,看理想的编辑让我先挑最熟悉的一本书来写,磨合一下过程。

我选了《游隼》。我很喜欢鸟,观鸟也为我打开另一扇完全不同的窗。尤其是当长久地盯着猛禽飞行时,看着它缓缓地振着翅膀、在广阔的天地间翱翔,自己也会感受到一种巨大的、无边的自由之感。

初秋黄昏的寂静之色,西边天空被广阔深重的橙红色均匀涂染

在忙完几件手头紧迫的事后,7月我才真正开始集中精力看书写稿,准备书单的内容,7月下旬节目就正式上线了,这之后,我几乎大部分精力都投注在这个节目上。

起初预想的是能先多准备几期文稿内容,这样之后的写作时间可以比较从容,实际上是每周现写、节目现更新,容不得我中途掉链子,体会到一丝丝写美剧剧本的节奏。也没有时间出去观察自然了,并非不能抽出一点空闲,然而事情如果没有完成、悬而未绝,我就放不下,完全不能放松出去玩,我总是这样紧紧绷绷的性格。

好在海因里希说,夏天是一个能量稳定的季节,当然不是真的就没有变化,而是相对来说,植物的生长、鸟的繁殖在这个季节都比较平稳。

我已经在初夏看过远东山雀、白眉姬鹟、黑水鸡育雏,也在雨天出去好好走了一天饱吸植物,在炎天看到了几次大杜鹃和四声杜鹃,看到刚出飞的金翅雀、黑尾蜡嘴雀幼鸟皱巴巴的样貌,跟南方来的朋友在槐花飘落时节一起游荡,也算没有错过这个夏天。

两个半月,全情投入,重读经典,像是跟喜欢的作家们再次深度交流,沉浸在密集的知识中,用心写作, 就这样几乎填满我对这个夏天的全部回忆。十本书讲完, 写了将近十万字,又不容易,又有点成就感。

02.

写作,就像是一次次的昆虫蜕皮

这样的工作强度和输出,对我自己而言也许都不会再超越了吧。我不是个爱诉苦的人,忍耐力也足够,然而在跟朋友聊天中也说过很多次“太累了”,看来是真累,出于排解,在微博上自顾自地碎碎念了许多。

不过,都是自己愿意做的,苦则苦矣,自我煎熬也罢,也都以百分百认真完成了。回过头看,许多感受似乎都淡忘了,这可能是身为生物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迅速忘掉痛苦,麻醉自己继续前行。

压力满满,没有休息,没有消遣,情绪在很长时间里都是一条没有波澜的直线,日子过得也仿佛是失色的,都是黑白色。仅余的一点心力,是偶尔看看云天和脚下的野草,有时眼看着从新月变成了上弦月,感到时间的流逝是如此清晰而深刻。

写作不畅时,始终无法克服的是睡不着觉,交稿时间尚且充裕,完全可以先睡觉,睡好了再写,然而总是必经一次失眠,就像幼龄的虫必经最后一次褪皮。终究能写出来不是吗,从没写不出来过,又何苦自我折磨呢,道理都明白,却也做不到。

辛苦,是的,可哪一样你看重的事情做起来不是如此?带着焦虑和自我期许完成,完成之后短暂的轻松,紧接着下一次又马上开始。写讲书稿让我再度进入到潜心写作的状态中,社交媒体上大多数芜杂的信息都看不进去,也不怎么想仔细刷了,我要保证自己的内存空间。

我必须“沉浸”在这个写作状态里(这个“沉浸”是很真切的一头扎进去的感觉),把外面的世界屏蔽在“我”之外,保持专注、简约,成就自己的感觉也是很好的,孤独,又必须经受孤独。

小䴙䴘在10月换上了冬羽

节目快结束、讲到第八本书的时候,我的心情就有一点点复杂了。终究是看到曙光,然而很奇怪,我盼了无数次,眼睛都望穿9月的时间,到时候就是彻底的自由,我比任何时候都渴望去看植物,去寻找旋风一般眼睛圆溜溜的小飞鸟们,去看那条被改造的河,去喜欢的地方走路,去往幽蓝的黄昏,去感受秋天的缓慢来临。

然而快接近终结时,竟然有一些空落的心情,这种心情跟当初交完书稿时是一样的,而同样相似的,还有那种写作的自由——先不预想接受度,按照自己最想表达的来写,充满自由地倾诉自己心中无限的情感,抛开其他,这样的写作也是令人着迷的。

03.

一个略显疲乏的秋天

夏天过去,在转瞬即逝的秋天里,我几乎是代偿性地疯狂出门观察自然,享受有阳光的如同蜜糖一般的时刻。今年秋天有许多印象很深的瞬间,比如在洋白蜡和栾树变色的时候,我在我喜欢的地方,在晴朗的天气里,好好地满足地都把它们看在了眼里。

今年我还把握住了一些“开端”的时刻,也是让我感到很高兴的,比如,我记录到了冬候鸟燕雀回来的时间,它们小群地在山上高于我的头顶的天空飞过;我留心到侧柏球果开裂的时刻,种子就嵌在打开的种鳞里,我想着小鸟们在这个秋季会有如此丰富的食物,能够得以储存脂肪好过冬;还看到小䴙䴘开始换上冬羽的时候,它们的羽色渐渐变浅,不再像夏天那么红褐……

雪松枝条上的球果鳞片已经开裂了

这些都是比从前秋天看得更细一些的地方,跟每一年一样,无数的细节构成我对秋天的回忆和怀想。

但在秋日里行走的时候,最大的感触,从宏观层面来说,我感觉这两年的秋天其实跟以往都很不一样,我最近也在思考,今年秋天自然里的状况,甚至似乎跟我们自身当下的处境很相似。

最近在微博上,又能看到各个城市都在封控的新闻,大家的流动几乎都阻塞了,而“未来”太难以把握,我们的生活中也都充斥着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所以走在今年的秋天里,我有时候心情并不像以前那样的轻快和开心。

当然看到大树被阳光照亮,树叶的颜色像燃烧一样,斑斓多彩的秋色令人很珍惜,可是想到许多人都错失了这样美好的季节,甚至从夏天快要入冬了,都一直无法出户,受困在家中,我心中会感到非常难过。

所在总体上,人的情绪都还是很低落的,不止人类社会的现实,就像这两年的秋天,好像也在变得不可把握。

我这些年来都是在城市生活中进行日常观察,而且是在同一个地方反复观察,所以有些不同的地方就会肉眼可见,我已经能察觉到气候变化带来的巨大影响,不管是身边植物的状况,还是鸟类的行为和生活。

比如去年秋天,我发现北京的树叶颜色变化状况其实不是太理想,也是在10、11月时,很多树叶上都能看到一些黑色斑点。因为去年从夏天到初秋,北京的雨水一直特别多,很可能是树的根部吸收水分过量而导致的,所以整体树叶的状况,都显得非常灰暗,长满了黑色的斑点。像黄栌,也就是香山红叶的主要树种,去年的颜色都不是特别鲜艳的红。

秋天最早变黄的洋白蜡

今年秋天我再去看这些树木,发现树叶整体状态也好像都特别的疲乏,有些树叶来不及变色就已经枯焦在枝头,跟去年状况大不相同,很大因素也是因为今年夏天的持续高温。就算树叶变色了,它也不像往年那样,呈现出一种很饱和的黄色、红色,而满是雾蒙蒙的感觉。

04.

人可能总是会在卡住与不卡住之间

在当下的现实里,人确实很容易陷入到一种绝望的情绪中,其实我自己也时常是在一种有信心和很无力的状态之间来回摇摆着。

当我有信心的时候,我觉得我能把自己所知道的、所学习到的一些东西,传递给认识或者是不认识的人,如果能让更多人去关注环境、生态这样的议题,我就会觉得自己还是有一些力量的。在日常中,我也有一些很细微的、自己日常坚持的行为,比如尽量少点外卖,尽可能少网购少用快递,选择去线下社区的店铺里购买,因为疫情时代做小生意的人太不容易了。

但很多时候我也会感觉到很无力很无力,不管是大的气候变化,或是很多人为因素,比如像上次的北溪天然气管道泄露事件,所带来的巨量碳排放增长,一下就把很多人多年来为环境保护所做的努力都消弭了,好像一切都功亏一篑了,这种时候我也觉得很沮丧。

沮丧是难免的,但是今年的自然观察里,我收获了一段非常特别的回忆,也让我感受良多。在节目播出以后,看理想运营部做了一次线下活动,从留言中召集了10名听众,由我带着大家去植物园看植物。

我是第一次带着这么多人讲植物,当时还是盛夏时节,繁盛的花期已过,一望过去似乎可看之物也不多,我一心都在寻找讲什么上,想着努力多讲一些,能让大家收获多一些。

但实际观察自然时我发现,每个人在看自然,都能看到不同之处,本就不必太有目的性。队伍里的同伴,有拍到碧桃树上的桃红颈天牛,有发现树干上不同的蝉蜕,也有关注到在远处的他者,每个人都是独具目光的。

傍晚我们围坐在草地上,蝉声震耳,大家面对陌生人真诚地讲述自己,谈话的主题不由自主地就聚拢到“卡住”上,我很久很久都没有参加这样的集体活动了,大概我也从没有好好想过自己是否被卡住,或者说,“卡住”其实就是一个人在生活长河中的常态,人总是在卡与不卡之间来回切换着状态,换一份工作、结束一段感情,也许都是暂时的不卡,然而烦心事总是会不期而至。

我想到很多年前,一个同事写的一篇文章题目,依稀记得是叫“永远的麻烦与艰难”,带着诚意,感同身受地倾听别人的心事,也是我喜欢的。园子的绿浓重而沉静,四声杜鹃的声音比上一次来时离得远了,果实安静地长,叶子被啃食,在树下看到许多蝉钻出地面的通道,黑黑的小圆洞,入夜了一定可以看到它们出来,我们是打搅了它们的生活。

小草地谈心会与参加活动的Aria画的小画

回来后过了两天,参加活动的Aria画了一幅小画,画面里的每个人都很生动,充满细节,一眼就能对应到人,真是喜欢。这是我今年夏天最后一次在暑热的天气里去看植物园。

05.

像树一样,把能量传递下去吧

前面聊到过,夏天是一个能量稳定的季节,但随之而来的秋季,其实也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般凄凉和衰败。

可能大部分人对秋天的体察,都是从叶子变黄开始的。实际上我自己感受到的秋天信号要早于黄叶出现,比如说在9月时,我就可以看到一些植物的种子已经成熟或是开始脱落了,再比如立秋之后,光线和光照变化也很明显,因为太阳慢慢在向南方移动,候鸟迁徙也已经开始了。

所以从很密集的自然观察的角度来看,秋天很早就开始了。今年的秋天看似有些仓促和着急,是因为天气刚刚变冷,像我们的行道树洋白蜡的叶子就会很快变黄,变成一棵棵非常灿烂的黄树点缀着街道,但是它们的黄叶也不持久,短短的几天就会掉光。但其实仔细观察细节,又可以从衰落中看到许多生机,比如树来年的新芽其实正在生长。

“发芽”并不只限于春天,许多树会在当年的夏天开始就酝酿生长第二年的新芽了,这是大树们在为来年提前蓄积能量。随着秋天能量和养分的累积,树芽的芽鳞片也会越来越厚实,保护着里面的新芽,让它们能安全过冬。秋天也是观察植物种子的好时节,很多种子在成熟、干燥后会炸裂,甚至像子弹一样弹射出去,或者因为带着种翅而旋转、飘落,都非常有趣。果实和种子是植物繁衍后代的手段,不管是什么植物,小草、灌木、大树,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延续生命的方式。

最近少少捡的几样果实:黄连木的核果;翅果油树的果实;垂枝桦的雄花序;珙桐树的果实;乌柿;蒺藜;鹅掌楸的聚合果;缫丝花的果实;盐麸木的核果;秤锤树的果实;文冠果的种子。

在我生物学知识积累还不是很丰富的时候,我也很容易伤春悲秋,这是身而为人的普遍情感。当秋天走在山林里,看到那些树木的衰落,会很自然而然地感怀时间流逝,涌起伤感的情绪。

当拥有了更多来自植物学的眼光之后,我慢慢地就变得达观了,这是大自然正常的节序,人只是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在自然上,这样的情绪对自然本身来说,似乎是多余的。越是看到更多大自然的细节,就越感觉到内心的宽容,它好像能让人的心怀变得很宽广。因为我们能了解到,不管是树叶还是果实的掉落,都是大树的一种生存策略,它们在春夏奋力生长繁衍,在秋冬休养生息。

植物们为了过冬而准备,它会舍弃掉自己的树叶,舍弃掉自己的种子,把能量节俭下来,暂时地休眠。就像我们人也要睡觉一样,这种树木的循环和新陈代谢,到了秋冬就会慢下来,其实地下的树根也没有停止工作,还是在缓慢地为树传递养分和能量。

但就像《森林之歌》里写的,“森林是有洞察力的,这是森林自古就有的复杂的机制和智慧。”

树自有一种智慧。我们现在的生活又何尝不像这些树呢?砍掉多余的枝桠,把最珍贵的部分好好珍藏起来,捱过寒冬等待春天到来。就像森林中那些在气候和环境变化中幸存下来的老树们,可以将基因、能量和复原力传承下去。

确实这一年以来,肉眼可见好像周围的世界都在下沉。我周围的很多人,大家对这样的现实都有很多想说的话,但又说不出来。当然,还有很多满腔热血的朋友在积极地做事情。

有时候,身边的朋友也会有些非常悲观和愤怒的情绪,有时候我们也会彼此相劝,如果特别难受的时候可以稍微远离一些,减少信息摄入,尤其是当这些愤懑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伤害到自身,让自己都没有办法保持稍微平静一些的心态,无法正常地做事情的话。

当然,适度的远离不是说我们要变得冷漠,而是如果当外界的事情已经非常地侵入和影响我们生活时,我们也许更需要去做的就是要构建自己的生活。因为外部已经存在了很大的问题,可能这些问题不是一下就可以改变,需要更多地是持久地、一点一滴地去推动。

在当下大家普遍都很灰心和沮丧的状态下,我觉得努力构建自己一个相对良好的心态就显得很重要,比如能把精力集中在自己的目标上,有个短期的很明晰的任务,然后尽努力去完成它,这样才可能让内心保有一些活力,蓄积一些能量,让我们的生活不至于过于阻滞,也许在某个时刻,就会影响到身边的人,再把这些能量投射出去。

对我来说,最能治愈我自己的就是自然类的书籍,因为我需要在专业上更加精进地补充一些知识,对我写作也好、观察自然也好,都能有一些帮助和提升。

在做自然书单的节目时,我细细重读了这10本书,但让我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是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在给书单选书的时候,我特地挑选的都是新一点的书,过去那些特别经典的、也获得过很多评价的自然文学作品,比如像《瓦尔登湖》我都没有选进去,因为谈论得确实很多了,但我还是选了《沙乡年鉴》。

即使是出版于70年前,我还是觉得这本书中利奥波德对于生态系统和土地伦理的阐述,他的许多倡议和呼吁,放到今天也是完全不过时的,也依然值得思考和发人深醒。尤其是《沙乡年鉴》的后半部分,它的前半部分描写自然的文笔,充满了凝练和哲思,非常优美,但后半部分专门写土地伦理的部分,其实像是议论文一般的阐述性文字,有些读者可能读起来会感到有些枯燥。

但我在重读之后,利奥波德的这种批判和思省的力量,再度给了我很深的震撼与回馈。当下我们面临着许多环境问题,像是经济发展、土地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长久存在的矛盾和冲突,在《沙乡年鉴》出版的那个年代,利奥波德面临的问题也是同样的,那时候“生态学”这样的概念才刚刚提出,整个美国在发展中遇到的环境问题也很严重。

那时候,利奥波德第一次提出了土地伦理的概念,他也说,像我们这样的,普及生态和土地伦理的这条路会很漫长,要让普通人来接受它是需要时间的,生态学也是一门新鲜的学科,我们势必要走一段很长很长的道路,它发挥作用是在将来。一方面我们从利奥波德的书里获得了一些启发和经验分享,具体做法可以怎么做,另一方面我也觉得有些问题,我们走的是相同的路,我们是有着相同的处境。

又一个秋天,活泼的燕雀迁徙来过冬了

我觉得利奥波德既客观理性,同时心态也非常积极,尤其是他说,“我们追求不到与土地的和谐共处,如同人们无法追求到绝对的公正和自由,在追求这些更高的目标时,重要的不是获得的结果,而是奋斗的过程。”这一点是给了我极大触动的。

我们都会有感到自己作为个体,十分孤独和渺小的时候,但看看前人的经历,不止是生态学、博物学领域,其实很多学科都一样,比如历史、社科,也都是后来一代又一代的人,从老一辈留下的作品中,获得许多启示,点点星火就这样传递下去。就像我在《沙乡年鉴》中感受到的一种沉默而稳健的力量传递。

Copyright @ 2008-2016 www.renq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人气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18864号-17

联系邮箱   291 32 36@qq.com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