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播报:年少不懂阿Q,人到中年才理解为啥他不知道自己死于谁手
撰文/赵立波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在发行之初,便引发广泛讨论,大体都是围绕这一人物进行了批判,意在警醒当时社会不要做阿Q这样的人物,似乎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唤醒当时的觉醒。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981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正式推出电影《阿Q正传》,首次以画面讲述鲁迅先生这部著名的短片小说。电影阿Q,的展示完全按照小说进行还原的情景再现。加之八十年代的影视作品都是力求质量,深度以艺术为重心,因此,这部电影就是真正的一个符合时代,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
电影的开场,由鲁迅在书桌前的深思作为开始,一个书桌,一个短发男人在吸烟中酝酿了这样江南的一个人物。
鲁迅名言
一、生而为人,阿Q与生俱来便失去了许多正常人的生活。
无疑,阿Q是穷人中的穷人,但是却是穷人中富有个性的一位。由于贫穷他没有土地,没有田产,只能靠着给人打短工生活,显然阿Q是传统视野里最底层的一个代表。
与那些老实巴交的农民似乎不同的是,阿Q的身上有着多重色彩,他有着极端贫困外还有许多虚荣心和流氓色彩,这些似乎都是他与其他人不同的地方。他对于强势的人物卑躬屈膝,对待弱势群体又耍威风,这些都是鲁迅先生早年定义的“劣根性”有关。
然而抛却这些,阿Q显然生活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甚至有着我们身上的影子。
剧照
生而为人,阿Q与所有人都一样一直想有个很好人生,但是那个年代,他只能活成阿Q的模样。
阿Q是孤独的,没有家人,没有朋友,他的所有乐趣均要靠自己的想象,无论是被欺负还是被辱骂,总是用精神胜利法将其战胜获得满足,一句就当孙子骂爷爷了等等,无不将人性里的的软弱与自欺表现得淋漓尽致。
啊Q是那个穷苦落后愚昧时代里一个特殊却并不少见的人群,正是这种贫穷与自我愚昧最终让他失去了正常人的生活。
二、努力干活,出人头地,做人没有梦想与咸鱼有什么区别,去城市漂泊打算衣锦还乡。
渴求正常人的感情生活,阿Q在追逐幸福失败后逐渐走向悲剧。
阿Q无疑是空虚寂寞冷的光棍,贫穷加上口碑让他一直找不到老婆,不知何时,他开始对异性有了想法。
赵家能和阿Q聊天的异性也就只有吴妈了,年龄似乎要比啊Q要大些,正是在不经意间,他似乎开始觉得自己应该有个女人,从调戏尼姑的那时他就觉得自己本来有意捉弄尼姑却给自己带来了一种莫名的感觉。
阿Q正传
吴妈给他打灯油喊他聊天,还颇为温柔的嗔怪他“真是个蠢货”不该给老赵家卖力气干活。当吴妈说赵太爷很快有第二个老婆时,唤起了阿Q还没有一个老婆的觉醒。而且当吴妈说“有钱人都不是好东西,不像咱们庄稼人”时,阿Q误以为吴妈是很看得上他的。
不会“泡妞”的阿Q缺乏经验,他突然的情难自禁就想跟吴妈“困觉”,确实是情难自禁。当吴妈被阿Q突然的要求后,吓得捂着脸又哭又骂,阿Q在冷静之后依旧说出了让人感叹的结论——假正经。
剧照
然而这场追求吴妈的损失太大了,不光去给赵太爷家赔礼还要给地宝撮合钱,短工也是白做了,此后所有人都看不起他,认为他的“作风”有问题,找工作也没有,酒店连杯酒也不赊给他吃,这种连狗都嫌弃的日子让阿Q下决心出外谋生活。再度回来时,阿贵忘却了别人曾对他的不好,在酒店里请这些人吃酒,仿佛立刻就忘记了旧日里的仇恨。在阿Q的眼里,看到大家热烈称赞他比什么都重要。
三、阿Q在入狱之初发现这里的日子竟然还不错,临时前也不知道自己为啥会死。
阿Q是有独立思考的人,甚至是颇具“进步”人物,在人人都安然接受农民生活的时代,他选择了去城里找出路,尽管他可能最终去那里做了见不得人的“勾当”,但是阿Q认为他很瞧不起这些短工们没有理想没有追求,他们就如同乡间的一条腊鱼,始终老死在这里,不求看一眼外面的世界。
阿Q从外面捣腾回来的一大批衣物顿时让这个村庄开了眼,连地主赵家也都对其刮目相看,可知阿Q一直都以这个地方作为自己的归宿和奋斗目标,就是要实现衣锦还乡的荣耀感。因此他的这种思维最终也将自己害惨。
剧照
不知为什么他突然有了某种“觉醒”,甚至还做梦自己成了一位大人物,对曾经折磨他的老赵家进行了清算,连同吴妈也主动投怀送抱,可惜这个美梦竟然被尼姑庵里的狗所惊醒。
阿Q入狱后还发现这里比自己住的地方还要好,在稀里糊涂之中画了一个圈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啊Q最大的遗憾好像是那个圈画的不够圆满。
这部电影将人性里的愚昧描绘得淋漓尽致,这位普通不过的穷人,没有资格姓赵,也没有资格找老婆,没有朋友,没有家庭,有的确是虚荣、愚蠢、冲动和无知。他始终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走到这步田地,然而从更深层的角度来看,阿Q是一个缩影,甚至当时落后的人中都有一个阿Q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