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环球今热点:张华中:借助阅读,揭开未知之幕

2022-09-28 07:59:16 来源:腾讯网
分享到:

如果按照时间顺序,勾勒出一个人的阅读谱牒,不难发现他的趣味、性情甚至命运往往与阅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生命毕竟短暂,生活也大都单调,可阅读总能为我们打开一扇扇窗,把无数美妙新世界迎进我们的生命中来。于是,单调成为丰富,短暂化为绵长,生命的色泽由此散发出别样的光辉。

01

广度与深度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的阅读兴趣是从《儿童时代》、连环画之类的读物开始的。随着认字增加,到了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已经翻阅不少评书话本。关于褒赞忠善、痛恨邪佞的朴素观念和情感,就是从这样的读物里悄然获取的。之后,鲁迅、冰心等人的散文,蒲松龄、曹雪芹、芥川龙之介等人的小说,埃斯库罗斯、莎士比亚等人的戏剧,雪莱、冯至等人的诗歌,逐渐进入我的视界。文学版图不断扩大,往往是从某个作家到另一个作家,由一部作品到另一部作品,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似乎它们一直在那里静静等候着。

畅游文学百花园,正如“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于是文学地图由狭小渐趋宏阔,闭上眼睛似乎就在诸多经典里漫游翱翔,先前隐藏在世界各地的人和事,通过书籍一一在我的世界显现,并与我有了精神上的关联,书中人物的言行、气息在我的血液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痕。

读研究生时,我攻读文艺学。受导师影响,我又扩大了眼界。黑格尔的《美学》、布尔迪厄的《艺术的法则》等都包含其中。我逐渐学会围绕某个问题深入研究,纯粹的学术训练助我更好地对问题进行有深度的研究。比如,在阅读陶渊明作品集时,我发现他的诗文里酒、云、鸟、松等意象高频出现。经过量化统计,这些意象远大于我们所熟知的“菊”这一意象。陶渊明爱菊,自从周敦颐在《爱莲说》一文中提及,便成了常识。可从诗文获取的信息是,前者的频率远远高于后者,为什么陶渊明如此喜爱这些意象呢?正是从常识习焉不察的地方,我开始了自己的梳理。围绕陶渊明所有关于飞鸟的诗文,我进行归纳梳理,经过一番爬罗剔抉,终于厘清了陶渊明诗文中频繁出现飞鸟的缘由。

当然,研究深度的取得仍然要建立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之上。仍以陶渊明的这番研究为例,如果不是对陶渊明诗文有整体的阅读,不是对他的生平史料有较为充分的把握,我想阅读的深度不可能达成,更不要提最后取得的那点成果了。

不敢想象,如果没有书籍,生活在偏僻穷困地区的我将面对怎样一个未来。但我敢肯定的是,阅读让我的眼睛和心智明亮起来,使我从物质的贫乏中跳脱出来,于狭隘的生活环境中获取了短暂的解放。正是借助阅读,那层未知之幕逐渐揭开面纱,向我袒露世界的真容。

康德曾说:“启蒙是人类从自我造成的不成熟状态中解脱出来。不成熟是指缺少他人的教导就没有能力运用自己的理智。这种不成熟状态之所以是自我造成的,其原因不在于缺少理智,而在于没有他人的教导就缺乏运用自己理智的决心和勇气……‘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格言。”

多年后,当我再读到康德这番话,内心深处似乎掀起一股风暴。我自认为读书不少,但自己的思考大多是自发而非自觉,是碎片化的,而非条理化的。经过自省,我不再迷信权威,而是把不同的思想都放到理性的天平上,根据事实,借助推理,对之进行权衡、评价。在这样的基础上,我看待孔子、康德等人物时会把他们放置到具体的历史时空中,参考他们的言行、著述予以认识,而不再是无谓转述历史教科书中单调的术语,于是圣人也有常人具备的喜怒哀乐,思想家、革命家也不再是扁平式的人物。

神秘光环褪去后,我们看到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可以走进、可以聆听、可以交谈的人。我不会忘记,当孔子困于陈蔡时面带菜色,然而弦诵不绝的淡然;更不会忘记面对弟子的困惑甚至诘难时,孔子泰然而坚定的回答。正是这些,让我了解伟人的其他面相,从而使其形象丰满圆润起来。

02

度己与度人

广泛读书,让我对文化、历史、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不仅大大拓宽视野,给我的生活带来诸多充实和喜悦,而且有益于良好心态、习性的养成。

鲁迅予我犀利和深刻,冰心予我纯真和童心,莎士比亚予我浩瀚恣肆和博大繁富,芥川龙之介予我复杂和丰富,乔伊斯予我无限可能和不断创新……这些作家不仅以他们经典作品丰饶的营养,也以他们独立不依、坚挺伟岸的人格,源源不断滋养着我,影响着我。“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不仅仅是兴趣的陶冶,更有人格精神的锻造。

作为一名教师,我更愿意用自己读书的收益影响学生。因而我不断钻研教育学、心理学书籍,学习语文教育名家的思想和课例。于漪、钱梦龙、高润华等名师的许多经典课例熟记在心,成为我学习的范本。

“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正是基于这个道理,在进行高一学生课外读物拓展时,我先后推荐了《红楼梦》《理想国》《新民说》。为破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我与同事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导读,从学生提交的读书笔记和最后的读书汇报来看,他们得到了锻炼,获得了成长。

我曾为两届学生开过选修课《批判性思维零距离》,里面涉及常见的诸多思维谬误、批判性思维的特质,以及如何锻造批判性思维等内容,教程又结合了许多典型案例,既开拓了学生的眼界,深化了他们对批判性思维的认知,也为他们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这门课程的开设、内容的安排、材料的组织、案例的选择,也恰恰是对先前自己阅读内容的一次大检阅、总调度。

前几年,于漪老师曾先后两次对我引导学生阅读《理想国》,学习苏格拉底催产术式思考问题、接近真相的方法给予肯定。于漪老师的鼓励犹如一剂强心针,让我对选择的方向、进行的探索,有了更足的底气和力量。

由度己到度人,由懵懂犹疑到笃定泰然,还有比这更大的读书乐趣、更坚实的教书之路吗?当然这条路仍很漫长,我还在路上。

03

吐故与纳新

“以新眼读旧书,旧书皆新书也;以旧眼读新书,新书亦旧书也。”清末孙宝瑄在《忘山庐日记》中写的这番话言简意赅地阐述了阅读中新与旧的关系。我的阅读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对古典文献的阅读,包括史书、笔记、散文、小说等。古书中固然有不少精华,但也存在不少糟粕,如果食古不化,不仅不能公允地理解传统,更不能很好地成为一个新人。基于这种认知,我对东西方传统文化始终秉持一种批判的精神,汲取中西方的优秀营养为我所用,吸纳其长处,扬弃其不足。

翻阅钱锺书的学术著作《管锥编》《谈艺录》《七缀集》,甚至包括他的散文和小说,都能深刻感受到他渊博的学识。他出经入史,子部集部更几乎无书不读,令人尤为称奇的是,他竟能把一些俗语谚语熔铸到作品之中,作为分析解剖的对象,这些普通的材料经由钱先生的点化烛照,似乎也都褪去了先前的破旧衣衫,而焕发出别样光彩来。

陈寅恪、博尔赫斯的作品也具有这样的特质。他们以自身的实绩在昭示我们:没有无用的陈旧材料,只有缺乏运用材料的视角和能力。一旦运用得当,即使普通的材料也能起到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同巨大的矿藏,无声地等待着人们的发现和开掘,而要想获得她的垂青,赢得她的馈赠,就必须向她呈现谦逊而恭敬的诚意,向她展现锐意进取的精神。钱锺书和陈寅恪等前辈严谨的学风、精审的作品、醇厚的涵养、对待传统温和而审慎的态度,为我们树立了高标准,作为后来者的我们应该注视他们指明的方向,向传统文化的精深之处不断挺进。

正是借助这些前辈的作品,对于传统文化、古代典籍我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于是古代典籍中那些似乎冷僻的内容逐渐热络起来,那些似乎沉睡在历史深处的文字也抖落掉满身灰尘站立起来,诉说着它们可歌可泣的往事。

当我借助李泽厚的比兴说重新审视《诗经·桃夭》,原本似乎轻快的诗歌调子忽然有了更为厚重而深沉的情感,通过一番爬梳,也终于厘清了那树桃花何以传诵千年的秘密。通过阅读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我对《诗经·芣苢》表达的情感有了新的思考,又经查阅古今其他文献资料,不断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推敲佐证,最终以较为可靠的论据得出了与方玉润《诗经原始》截然相反的观点。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入研习,可以使我更多了解民族的过往,从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同时,我又通过思考、写作、授课,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贡献一己之力。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我阅读时的切身体会:日新月异的不仅是书籍,还应包括不断敞开、不断充盈的自我。

04

不是结尾的结尾

在小说《时间机器》里,主人公发明了神奇机器,借助它能跨越辽阔时空,亲历沧海桑田变幻,并到达遥远的未来。然而,在现实世界,时间机器还没有诞生。但经由阅读,我们可以在时空中自如旅行,随意驻足,肆意赏玩。培根在《论读书》中曾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可谓无书不可读,善读皆获益。读书不仅自乐,也可乐人;不仅度己,也可度人。可谓乐莫大焉。

回首几十年读书路,宛如在一条崎岖的山上艰难登攀,其间繁花杂树,莺飞燕舞,彩云流岚,清风明月,都曾令我驻足赏玩,快然自适,神清气爽。“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李白的诗句真可谓深得我心。

十本书书单

(张华中,上海市格致中学教师,高级教师,上海市语文学科德育基地成员,参编著作近10部。)

文章来源:中国教师报

图片来源:中国教师报、包图网、豆瓣

本文只为传递信息,如存在文章/图片/音视频等资源使用不当的情况,请联系中国教育新闻网。

本期编辑:戚悦

Copyright @ 2008-2016 www.renq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人气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18864号-17

联系邮箱   291 32 36@qq.com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