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看点:雅集·文会:容曜丹青——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三)
千年的辗转,绘画艺术在华夏大地的变迁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与涵义。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分支,人物画也随之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土壤,并持续展现着鲜明的文化形态。古人虽未形成明确的“肖像画”概念,但从“写照”“影像”“追影”“传神”等名称中人们依然能够体会到一张张中国面孔所迸发出的耀目火花。承接上期内容,本期将继续为大家分享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容曜丹青——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中的第三部分展品。
(资料图片)
熔铸一体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王朝走向没落的时期,但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不仅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萌发,还加速了艺术领域的融合与进步。这一时期占据思想主导地位的“程朱理学”虽也属于儒家学说,但“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潮却有些极端化。明朝中叶逐渐发展起来的王阳明心学,使得各阶级人民开始重视人的主体地位,并逐步形成了肖像画的思想基础。此外,西方传教士的介入,也促进了明清肖像画的进一步发展。
肖像画在明清时期虽不是绘画的主流方向,但对后世的人物画却形成了深入且广泛的影响。雅集与文会是明清肖像画的重要展现形式,也是这一时期肖像画与山水画熔铸一体的典范。这类画作以手卷为主,强调神似与气质,多用来抒情言志,具备艺术性的同时,亦拥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请顺时针旋转屏幕90°以获得最佳观赏角度)
清代画家所做《钓游图》描绘的是文士出游观赏山水的场景。画面右侧绘一穿浅色长袍、白袜红鞋的文士,立于河畔树荫下,左手轻抚胡须,气定神闲,似在悠然漫步。水桥相连的隔岸有孩童临水垂钓,他们或持杆而立、或目视水面,鱼群游来,孩童面露欢喜之色。树木沿河岸连绵,远处山影隐约可见,人物活动与湖光山色在清新淡雅的画面中和谐相融。《钓游图》着重描摹人物形貌气质,兼顾环境气氛的营造,使人沉醉在自然美景之中,明快惬意之感跃然纸上。
雅集
明清时期,肖像画已基本摆脱了线条单一、表现力匮乏的尴尬。画家笔下的线条大多虚实结合、笔断意连,不仅让人物五官有了生动的转折与更加鲜活的呈现,同时也打破了过去肖像画正襟危坐的形式,运用焦点透视赋予了人物更为丰富多样的举止与姿态。
展厅中的《雅集图》
文人集会,其源头大抵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诗经》中就包含多篇宴饮集会情景的描写,可视作文人雅集的最初艺术成果。汉代以降,文人群体逐渐扩大,群体意识真正觉醒,集会活动空前增多。在这些雅集活动中,吟诗作赋无疑是聚会的基本内容,这也为后世文学留下了极为丰厚的文字财富。随着魏晋绘画的自觉与兴盛,文人雅集行为亦成为画家津津乐道的艺术题材,中国绘画史上一系列源源不断的“文人雅集图”也从此拉开了帷幕。
(请顺时针旋转屏幕90°以获得最佳观赏角度)
东晋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文人名士聚于会稽山阴兰亭水边,流觞曲水,临水赋诗。之后,“兰亭之会”成为文人雅集中影响最为深远且最受画家钟爱的创作题材之一,被无数画家落于卷中。
(请顺时针旋转屏幕90°以获得最佳观赏角度)
此次展览展出的明李宗谟《兰亭雅集图》,生动再现了兰亭雅集的盛况,画卷之首即是在亭中观赏水中白鹅的王羲之。据史料记载,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其第七代孙智永继承,智永在去世前将《兰亭序》墨迹传给弟子辩才。唐太李世民极为推崇王羲之,曾诏令天下大量收集王羲之真迹。他为了得到辩才手中的《兰亭序》,特派监察御史萧翼潜伏在辩才身边,获取其信任,伺机拿走了《兰亭序》。唐代画家阎立本据此故事绘有《萧翼赚兰亭图》,后人也多绘此题,本次就展出了一件明代画家所绘制的《萧翼赚兰亭图》。
“西园雅集”是继“兰亭雅集”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次著名的文人雅集,为后世文人所推崇,成为雅集类题材的典型代表之一。“西园雅集”由北宋皇室驸马王诜在其府邸举办,苏轼、黄庭坚、李公麟、米芾等当时的名人雅士十六人都参加了此次集会。早期,画家绘制的《西园雅集图》以驸马王诜为主位,后因世人崇拜苏东坡,中心人物也因此而改变。在此次展览展出的清孟之瑞所绘《西园雅集图》中,苏东坡即居于主要位置。
文会
文会,即文士饮酒赋诗、切磋学问的聚会,其目的在于表达观念。名人雅士的观念意识非常强,其观念来自于对前人的解读与改造。文人在解读前人思潮之际也会不断地将这种观念用于自我再现,力图与古人同构的同时表达新的观念。
古人借助长卷的优势,通过移步换景的空间叙事方式以及特有的留白处理,塑造了虚实相生的空间叙事结构,在强化叙事功能的同时,也完成了视觉与心理的双重构筑。
(请顺时针旋转屏幕90°以获得最佳观赏角度)
《北齐校书图》是六朝时期唯一流传下来的文人集会图。“北齐校书”中文人的集会动因与西园、兰亭等雅集的娱乐性质不同,它是统治者下令实行的一次文事措施。这次聚会,文人们并没有饮酒赋诗的空闲,而是在认真地工作。
《北齐校书图》原作已遗失,此次展览展出的《摹北齐校书图》为清代画家俞明所作。画作由三组人物组成,右侧为一文士、四小吏、两婢女,中心位置包括四文士、五婢女和一童仆。四文士坐于榻上,身披薄如蝉翼的“披襟”,榻上摆有餐盘、箭壶、砚台等物品,其中二人正执笔书写,另二人似乎发生了争执。榻边的仕女长裙曳地,或执卷捧杯,或提壶执物。画卷左侧的少年人为侍从和牵马奚奴。
(请顺时针旋转屏幕90°以获得最佳观赏角度)
古人对雅集与文会的阐述不是在庙堂上模拟山林气息,表达强烈的归隐渴望,而是借着幽赏园林增进交流,在自然景物中实现观与思的结合。
在雅集与文会之后,我们即将开启家族与孝悌的篇章。国家博物馆“容曜丹青——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我们下期再会。
眼缘艺志 第967篇献给生活的艺术礼物。如需转载请先获得授权,转载后请标明出处
文字撰写:眼缘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