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视点!中外学子用6国语言让文物说话,上下六千年探宝最早医史类博物馆|暑期行动
“中医药文化不仅在古代对中国甚至其他国家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而且还在现代拥有着重要的国际地位。”作为匈牙利籍在沪留学生, 叶詹杰今年暑假加入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情系中医文博,讲好中国故事”暑期中外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一起传承与守护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遗产与非遗。“中医文博,语绘世界”,这支来自6个国家的中外大学生文物讲解实践团队,用各国语言开启与文物的跨时空对话,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扬到世界各地。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暨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到上海中医药博物馆,这一“寻宝”团队经过遴选,并经研究员、辅导员等老师指导,由5名中国学生和5名外国留学生组成。其中,留学生分别来自摩尔多瓦、匈牙利、南非、日本和韩国,由摩尔多瓦籍的留学生大礼物担任队长。
【从上海滩6000年历史中格物致知】
【资料图】
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丰富遗存见证上海滩的悠远历史,而航运贸易发展、盐业与纺织业兴盛讲述着大上海的市镇繁荣……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地处人民广场历史风貌保护区,是全面综合反映上海6000年悠久地方历史及革命历史的地志性博物馆。
要讲好中国文物的新故事,还得先学博物求知的新技能。中外学子实践队走进上海历史博物馆,听取文物讲解积累经验,为进行视频拍摄和素材整理收集提供了支撑。
进馆后,国际教育学院日本籍学子實山優郁大开眼界。他以匠人们历尽十年制作的轿子为第一站,只见金碧辉煌的八抬大轿贵气十足,以前的盛世婚礼仿佛就在眼前。而后,路过海上音乐文化,拐进宁静的江南园林,迎面而来的书卷气息令人平静。随后便是二楼的古代上海,三楼四楼的近代上海,从石器、化石、雕刻、官职、服饰、餐具、钱币、影视、杂志以及战争历史等等方面,记录了上海如何一步一步发展成现在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风貌。
天时,地利,人和。“在这次的中外大学生交流实践活动中,我认识了很多同学,这是一次难得的经历。”實山優郁正和中国学生的曾维豪合作,准备讲解隋唐时期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药王像”的历史故事。他说,“很感谢有这次机会能让我用自己国家的语言向世界介绍中医药文物的故事,希望能在科普的基础上提起大家的兴趣,以传扬更多的中医药文化。”
【在中国最早医史类博物馆寻宝探秘】
“据文字记载,乾隆皇帝为了嘉奖编纂综合医学丛书《医宗金鉴》的编著人员,定制了一批针灸铜人,如今国内仅存此一件带锦盒的完整器。”来自摩尔多瓦的大礼物和来自中国的张栩铭、徐诺,在韩国籍留学生金正云的协助下,终于完成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镇馆之宝——针灸铜人的视频讲解工作。
“这本《中国医史》,由王吉民和伍连德二人合著,耗时17年用全英文撰写完成。”匈牙利留学生叶詹杰和中国学生沈婕合作,为大家讲述了全英文版的《中国医史》背后的故事。“馆藏红木书桌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中医学家、上海名医陈莲舫生前用桌。”来自南非的美娜和中国学生刘欣昊,则共同拍摄了御医书桌的讲解视频……
8月份,经过一周的专业培训和前期准备工作,实践团队圆满完成了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文物讲解视频拍摄工作。“这是我第一次与本校的国际学生进行深度合作,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感受到的是他们对于中医文化的热爱,这是一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情感。”团队中的基础医学院学生徐诺表示,在拍摄文物讲解的过程中,听到中医文化用不同国家的语言进行表达时,心中的自豪之感油然而生。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这座中医药学子更为熟悉的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位于张江,其前身为创建于1938年的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是中国最早的医史类博物馆、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也是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是上海市外国留学生中国文化体验基地。团队成员、曙光临床医学院学子张栩铭认为,“作为新时代的中医青年,愚以为中医文化不仅要‘传承下去’,而且更要‘光大起来’,这样才能充分地展现‘惟我国家,亘古亘今’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