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资讯:古史探幽:三皇五帝为华夏共祖,为何甲骨文中没有记载?
三皇五帝是中华民族的上古共祖,但三皇五帝的传承过程,却存在很多谜团,让人破难理解。
根据史书记载,夏朝之前是三皇五帝时代,至于三皇五帝到底是谁,不同史书记载各不相同。除了我们熟知的《史记》版本之外,还有诸多版本,部分版本中还有庖牺(伏羲)、神农、炎帝、少昊、太昊等。可见,很多上古帝王的事迹传承了下来,被周人载于史册。
(资料图)
然而甲骨文出土之后,人们查阅这份商代皇家档案时,却发现上面并没有三皇五帝、共工、祝融等的踪迹。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古史记载,帝喾或帝舜可能是商人始祖,但甲骨文中没有直接出现“喾”或“舜”,至少没有铁证证明两人在甲骨文中出现过。
按照传承顺序来说,三皇五帝传于夏商,然后再传于周代,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问题在于,既然甲骨文上没有三皇五帝的记载,为何周人却知道呢?
首先,甲骨文并非商代全部档案。
甲骨文是占卜文书,记载的是商代求神问卜的祭祀活动,是一种极为特殊的文书,并非商代全部档案,其中没有涉及到三皇五帝似乎可以理解。
当然,还有部分甲骨文已被当作“龙骨”吃掉,这就是“口吞商史”。说不定,我们念念不忘的很多内容,早已被人吞食了。
作为一个庞大的帝国,商代理当已有日常性文书,用以管理国家,而甲骨文上的某些文字足以印证这一推论,也能印证周代文献所说的商代“有册有典”。
根据甲骨文上的“册”、“典”、“书”来看,“册”是竹简成书的形象,“典”(见上图)是双手捧着“册”的形象,“书”是手持笔在书写的形象。部分甲骨文上的墨迹显示,商代可能已有毛笔,“书”展现的是手持毛笔写字。
由此可见,商代日常性文书无疑就是竹简或木简,与春秋战国的一样。也就是说,商代日常性文书档案,极有可能被周人俘获,从而将上古史传承了下来。
其次,甲骨文未必没有记载三皇五帝。
甲骨文上大约有4500个文字,如今真正被破译的还不到一半,焉能说三皇五帝的名字不在没有破译的文字里?
之所以这么说,与商人对三皇五帝的姓名称呼问题有关。
1,三皇五帝的姓名,到底是哪几个字,其实如今并不确定,比如我们熟知的伏羲,周代文献中的称呼有伏羲、宓羲、庖牺、包牺、伏戏、牺皇、皇羲、伏牺、黄熊氏、太昊等。那么,商人如何称呼伏羲等人,我们并不知道。
2,秦始皇的书同文之前,中国没有文字大一统,夏商周时很多诸侯国都有自己的文字。以战国七雄的马字为例,各国都不相同,即便身处战国时代的贵族,如果没有经过特别训练,也很难辨认出其他国家的文字,且除了秦篆之外,其他六国马字传承都已断绝。因此,商人、周人的文字中存在一脉相承的部分,但也必然存在大不相同的部分。
也就是说,商代对颛顼、伏羲等或许有所记载,但商人对他们的称呼、以及名字的写法,与周人的大不相同,相应文字也没能传承下来,于是如今我们就很难知道甲骨文中到底有没有三皇五帝的记载。
第三,三皇五帝或是各部族始祖神的大杂烩。
根据考古发现,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上古时期满天星斗,江浙、四川、河南、山东、山西等地都先后出现上古古国,而并不存在统一的国家,或统一的联盟性质的国家。
其实,以当时的交通、通讯、生产力等条件来看,也不可能出现后世大一统的国度,只可能在某段时间内出现一个区域性的强大部族。
因此,史书上的三皇五帝、祝融、共工等人,应该只是各个部族的始祖神,或是各族在上古非常杰出的人物。
周代之后,黄、淮、江、汉一带的部族融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华夏民族。但各族都有自己的神话,都有自己的始祖神,于是周代战国文人可能在此基础上将名气更大的始祖神保留了下来,并将他们编进一个共同的谱系中,于是就此形成了三皇五帝的传承。其中,司马迁在前人的基础上,以线性传承的方式编写了五帝本纪。
商代时期,作为统治者的商人,一般只会祭祀自己的保护神,而不太可能祭祀其他部族的始祖神。由此,甲骨文中没有三皇五帝、祝融、共工等人的记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就以上三种分析来看,笔者认为第三种更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
当然,上古很多历史被掩盖在迷雾中,真相到底如何,还有待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