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视点!“食在广州”如何名扬四海?学者周松芳讲述粤菜北渐故事|南国书香节
夏日炎炎,挡不住读者对美食和好书的热爱。8月21日上午,一场由南国书香节主办,主题为“‘食在广州’如何名扬四海”的新书分享会在四阅书店·东湖店举办。
本次活动邀请了《粤菜北渐记》一书的作者,文史学者、专栏作家周松芳与著名学者、作家李怀宇对谈,一起聊聊粤菜北渐的故事。
一部饮食史
(资料图片)
一部经济、文化、社会史
“食在广州”得名的历史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悠久。清初的屈大均说岭南饮食之美,是由于“天下所有食货,粤地几尽有之”。周松芳解读,真正唱响“食在广州”的,并不主要在广州,而是在上海这个大舞台。
事实上,几乎所有“八大菜系”,都是在它们走出各自乡邦之后,跨区域跨市场融合发展,调适众口,才可能获得认可,赢得名声,成为享誉全国的一大菜系。《粤菜北渐记》便是一部专述粤菜在晚清民国之际北渐情状的作品。
学者胡文辉评价:“松芳的文章,不属于饮食写作,而是饮食史写作。”《粤菜北渐记》虽为粤菜食志,却能容纳大千,其间不乏文人学者、政商名流之轶闻逸事,更见区域盛衰、风气嬗变,可谓一部意蕴深长的饮食文化生活史。
谈及饮食史如何串联起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史,周松芳表示,粤菜因厨而精、因商而大。他以上海的粤菜馆为例,说明粤菜馆以经济为支撑,同时服务于经济。从广东工匠入沪,到上海四大百货公司兴起,粤菜与广府经济密不可分,以粤菜服务于人本身也是一种经济行为。
郁达夫诗“江山也要文人捧”,美食如江山,亦要文人捧,粤菜北渐也离不开“文家扬其名”。在周松芳眼中,若无文化人的推波助澜,粤菜北渐也无法达到如此大的传播效果。“广东人特别重视文人传播,落地上海的粤商尤其重视广告的文化效应,这也是粤菜传播与各菜系明显的区别。”
因此,媒体人罗韬在书评中总结道:“看晚清民国之际粤菜的北渐史,其所以能驰骋九州、横绝一时,总而言之,大抵不出‘官家定其品,文家扬其名,厨家精其艺,商家助其势’四端。”
除去粤菜烹饪食志,《粤菜北渐记》一书中还包揽了不少文人政商的奇闻逸事。现场,陈垣、容庚、吴宓、顾颉刚等一流文人学者的嗜粤故事,周松芳与罗怀宇也畅谈不少。
包容、融合、创新
是粤菜独树一帜的秘诀
谈及粤菜北渐的步伐,周松芳从清末上海的粤菜馆讲起,将饮食中的岭南精神娓娓道来。借助通商口岸的优势,广东人得以接触到各国的山珍海味,最终以西餐起家。在接触、品尝、学习西餐的过程中,广东人将西洋饮食与内地口味相调和,这是其包容、融合、创新的先例。
粤菜北渐也是一个道理。随着人口的流动,粤菜也随之流动到各个地区,融入进各地人民的饮食中去。不知不觉,粤菜会馆在各地发展起来,代替了餐馆的功能。
西餐先行、粤菜入沪,广东美食从昆明、重庆、武汉、南京等地一路北上,走出乡邦、调适众口。“包容、融合、创新是粤菜独树一帜的秘诀。”周松芳总结。
谈及写作《粤菜北渐记》的过程,周松芳表示,他每写作一本书都会引用200份以上的新史料,这些史料也在不断刷新着他的认知。“一旦撕开一道历史的口子,便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宝贝。”
作为饮食文化名家,周松芳的饮食文化研究不只局限于岭南地区,川菜东征、闽菜下江……从区域的饮食传播到民国饮食地图,他表示未来会扩大自己的研究范围,拥有了宏观视野之后再回望粤菜,相信会有不一样的定位。
【记者】黄楚旋
【实习生】应子珺
【图片】出版社供图
【作者】 黄楚旋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