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快讯】闰月不上坟,出嫁女儿不上坟?民俗学专家谈清明禁忌:不适合现代社会的习俗会被淘汰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熊威主攻民俗学方向,他解释,闰二月指农历一年中出现两个二月,本是为了调和阴历和阳历设置出来的,有人觉得不吉利,就有了闰月不能结婚、不能上坟、不能下葬等说法。也有人认为闰二月本来是不存在的,在这个时间去祭祀,给祖先烧的东西,那边收不到,违背了孝道。
(资料图)
“无论怎样解读,这种说法都是一种地方性的传统的说法,现在很多都不会再介意这个东西了。”
在他看来,节是人过出来的,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用来约束人的。不适合现代社会的习俗会慢慢被淘汰,同时又有会新的东西注入进来,衍生出新的文化形式和内容。
“清明节最为核心的是表达祭祀祖先、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这本身就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祭祀作为清明节的核心要义,肯定会一直延续下去。”他说。
熊威。图/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1】清明节从祭祀色彩很强的节日,转变成文化属性很强的节日
九派新闻:最近流行一种说法“闰月清明不上坟,上坟祸事要临门”,有没有什么依据?
熊威:关于这个说法有很多解读。闰二月就是农历一年中出现两个二月,我们都知道它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是为了调和阴历和阳历,为了历法的便利性设置出来的。但突然多一个月,有人会把它解读的比较凶恶,觉得不吉利,也就有了闰月不能结婚、不能上坟、不能下葬等说法。
也有人会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他们觉得闰二月本来是不存在的,在这个时间去祭祀,给祖先烧的东西,那边收不到,违背了孝道。无论怎样解读,这种说法都是一种地方性的传统的说法,现在很多都不会再介意这个东西了。
九派新闻:有俗语说“清明上坟拜山尽量在中午前,最晚不超过下午3点,傍晚不要去上坟”?
熊威:一般来说,祭祀相关的活动,都要求在中午之前到。一方面是表达对祖先的尊敬,一大早去显得更重视。另一方面跟传统的习俗有关系,太阳快要下山了阴气渐涨、阳气不足,所以要选在阳气比较旺的白天。
在我老家武汉蔡甸,至今还有这种说法,给祖先扫墓,下午肯定是不能去的,如果在中午之前没有赶回去,那就第二天早上再去上坟。
九派新闻:孕妇、小孩最好不要去扫墓,这个说法现在似乎也还存在?
熊威:在少数民族地区,这种说法还很盛行。像我研究的傣族等,他们虽然也逐渐会在清明节去扫墓,但是他们很忌讳小孩去。因为按照中国人的传统看法,墓地比较阴森,跟死亡有关系,会给小孩带来一些不好的东西。
早期科学不发达,医学也不发达,人们对于小孩、孕妇这类带有新生生命性质的东西,有种自我保护意识,会试图把禁忌、污秽的东西与那些脆弱、需要保护的人群进行空间上的隔离。
九派新闻:为什么说“女婿不上坟,出嫁的女儿不上坟”?
熊威:跟中国早期的家庭结构有关系。按照中国传统的习俗,女嫁从夫,所以要去供奉丈夫那边的祖先。女婿算外姓人,对女方家庭,如果女婿来上坟,那就意味着女方家里已经后继无人了,比较忌讳。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当下的家庭结构、文化习俗都有很大的变化,现在独生子女很多,两边都要去扫墓。我觉得这样很好,毕竟祭祀就是要缅怀祖先,无论是男方这边的祖先还是女方这边的,都需要去表达对他们的敬意。
九派新闻:还有人说上坟要结伴而行,一家人不烧两次纸。
熊威:跟中国宗亲文化有关,我们还是强调家族观念,一家人要团圆,去祭祀祖先,也要表达家庭团圆的美好度量。当然也有其他解读,如果分开,可能对后面来扫墓的人不好。
这些说法都只是地方性的习俗,并不具普遍性的意义。我小时候,每到大年三十,家族里所有人都会约着一块去扫墓,但现在,每个人时间都不一样,不可能约在一块,还不是各自去了。
九派新闻:清明节是否忌讳去吃喝玩乐,或者说“祝你清明节快乐”?
熊威:传统肯定是这样,特别是在古代,带有祭祀性质的活动是很隆重的,都得焚香沐浴。像我小时候,老人在祭祀之前,早上不吃饭,祭祀完了才回来吃。而且回来之后的还要跨火把,就是在门口生一堆火,跨完火堆之后才能进家门,因为他们认为上坟可能会把不好的东西带回家,所以要通过火净化。
现在这些习俗就越来越少了,因为时代在变化,随着科学发展,理性文化的普及,慢慢把清明节这样一个带有很强祭祀色彩、禁忌色彩的节日,转变成了文化属性很强的节日。很多传统风俗被认作是一种陋俗,现在的人没这么多讲究,不能总是按照传统的方式来。
祝人家清明节快乐,有些人肯定会很忌讳,特别是老人。年轻人的话,有可能不会特别忌讳,就像以前我们觉得端午节不能说快乐,要说安康,但你现在说端午快乐,大家也不会特别反感。
清明节祭祀。图源视觉中国
【2】祭祀作为清明节的核心要义,会一直延续下去
九派新闻:您认为哪些传统的民俗比较合理,哪些需要摒弃?
熊威:清明节最为核心的是表达祭祀祖先、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这本身就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祭祀作为清明节的核心要义,肯定会一直延续下去。
随着时代发展,清明节已不仅仅是祭祀祖先,我们现在还会去祭祀英雄人物,就像祭祀抗疫烈士,是一个全国性的活动,它是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但是清明节也有很多的需要摒弃的习俗,比如跟环保理念相违背的一些祭祀方法,特别是有很强迷信色彩的一些陋俗,需要慢慢去改变。一些地方的人,会在清明当天给当年去世的逝者修建豪华的墓地,以表达哀痛和哀思。并不是说这种做法是刻意要将陵墓修大,来显示自己的孝顺,但它确实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需要摒弃。
九派新闻:很多人觉得传统节日越来越淡了,您怎么看?
熊威:很多人会感慨传统节日有些衰落,这很正常。随着时代的发展,节日不可能不变。清明节本身是传统节日,它也是国家非遗文化,这是国家对传统文化重视的结果。我们知道节日一定有两个属性特点,一个是有固定的节期,另一个是有相应的一些活动。
在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之前,尽管它不放假,但还算传承比较好的一个节日,这跟祭祀祖先的传统相关。更何况它现在成了法定节假日,清明节前后的车流量明显增多了。刚刚过去的周末,地铁客流量创造了一个历史,可以猜想,很多人可能就是为了扫墓出行。我家附近是武汉最大的一个陵园,清明节前后堵车非常严重,我都不敢回家,每次都是等清明节过了之后,再回去扫墓。
我认为节是人过出来的,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用来约束人的。在一个节日里面,有些传统的东西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了,它肯定慢慢会被淘汰,同时又有会新的东西注入进来,会衍生出新的文化形式和内容。
九派新闻:除了中国,还有哪些国家也过清明节?
熊威:受东亚文化影响比较大的国家都有清明节的传统,像韩国、日本,有清明文化的遗留。他们也是为了祭祀祖先,采取的祭祀方式跟我们还是有所不同。
九派新闻:在国外的华人华侨,一般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祭祀祖先呢?
熊威: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华侨主要是早期从福建和广东移民出去的,所以他们也有宗祠、祠堂,主要围绕着祭祀扫墓的核心传统来展开文化活动。也会有不同,在东南亚国家,清明节不是法定节假日,文化活动也可能出现提前或推后的现象,是一种灵活的处理方式。
鲜花祭祀。图源视觉中国
【3】传统节日的魅力,在于兼具自然和人文内涵
九派新闻:清明节的由来是怎么样的?
熊威:清明节本身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兼具自然和人文两个内涵。原本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与历法系统相关,早期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后来随着人文因素越加越多,慢慢发展成为慎终追远、表达尊敬祖先的传统节日,甚至现在变成一种带有祭祀性质的节日。清明节不仅仅祭祀祖先,可能还会祭祀英雄人物、领袖人物等等。
演变成祭祀祖先的节日,很难说有一个具体的时间节点,但传统节日的早期发源基本上都是在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慢慢定型。真正形成清明节人文性的意涵,应该还是在秦汉之后,慢慢加入其他文化产物,把寒食节、上巳节的内容融入进来了。
其实基本上所有的节日,尤其是传统节日,都沿着这样一条发展轨迹演变。早期大多有偏实用性的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娱乐生活的丰富,以及文化审美的注入等等,为其增添了文化内涵,慢慢变成自然和人文兼具的节日。这也是传统节日最大的魅力。
九派新闻:古人也有清明节的假期吗?
熊威:清明节在全国范围盛行并设扫墓假期是在唐宋之后。古代对这种节日是很重视的,但它的放假体系可能与现在不太一样。
九派新闻:古人过清明跟现代人有什么相同或不同?
熊威:我个人感觉大体还是类似的,都是表达慎终追远、祭拜祖先,有踏青、结伴出游等习俗。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节日发生了很多变化,现在的清明节可能出现了很多跟传统不一样的东西,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例如网上很火的代扫墓、网络祭祀等,这些都是发展的重要表现。
九派新闻:像插柳、荡秋千、放风筝等传统习俗好像并没有得到传承?
熊威:这些比较少,现在大家的娱乐活动越来越多,这种比较传统的娱乐方式可能慢慢减弱了,也会产生很多新的娱乐方式。不过清明节主要还是为了祭祀祖先,这是它最为核心的文化活动,跟我国传统的孝心文化、宗族制度都是有密切关系的。其他都是围绕着祭祀、扫墓衍生出来的文化效果。
九派新闻:清明节当天南北方的传统美食也不太一样,北方冷食比较多,南方会吃青团?
熊威:对,早期清明节的传统是这样的,按照比较大的区域划分,可能北方吃冷食比较多,南方可能会吃青团,以及很多地方会吃艾草做的艾果。但如果具体来看,还是有很多差异,少数民族的习俗也跟汉族有很大区别,包括华人华侨生活的地方也与我们有一些不同,但是它的核心含义是一样的,只是在不同的地方,由于地理环境、风俗习惯,饮食喜好的不同,衍生出来不同的过节方式而已。
九派新闻:可以具体举一两个少数民族的例子吗?
熊威:清明节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共享的一个传统节日。早在明清时期,清明节的很多习俗已经慢慢传到少数民族地区,比如壮族、土家族、苗族。
像我常年研究的傣族、景颇族等,近些年也开始兴起过清明节。当然,少数民族的清明节会结合本地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像我研究的德朗族,他们村子里老人的地位很高,所以他们会把清明节与老人节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清明节不仅要祭祀死去的祖先,也要尊敬在世的老人,会在当天举行为老人洗手、洗脚的活动。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性,其实就是把文化的特性放在清明节这样的具体节日上,清明节有核心的文化意涵,但同时它也是很多元的,在不同地方的形式、内容、载体都会有很大的差异。
九派新闻记者 杨冰钰 实习记者 代梦颖
编辑 任卓
【来源:九派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