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 >

江苏连云港:“新农人”构筑农业“梦工厂”

2022-09-27 10:37:33 来源:新华日报
分享到:

“这是一个美丽的村庄,鲁兰河水涌动着乐章。”走进连云港市海州区浦南镇江浦村,满目皆景,正如村歌里唱的那样:“绿树蓝天,白墙灰瓦,鱼米丰硕,鸟语花香……”

近10年来,这片9.3平方公里的土地,招引来一个个老板下乡,带动了一批批老乡致富,一个个现代农业园应运而生,一幢幢精致小楼拔地而起,江浦人用“生态生金”为宜居示范最美乡村写下注解。

“新农人”:

构筑农业“梦工厂”

6月中旬“口感西红柿”采摘季一结束,张建平的农业采摘园就进入“闷棚时间”,一直要持续到9月才重新下苗开种。

作为村里最早的一批投资者,山西临汾人张建平是2010年在一次省农洽会上被江浦村党委书记李罗华软磨硬泡说服来的,那时他的身份还是一个“矿老板”。“当时我正面临下海经商后的转折点,不知道下一步该干什么。此前7年间,我一直往返于临汾矿场和连云港港口之间,做铁矿生意,但这一行的收益越来越差,只能另寻创业目标。”

听说市场上茄子每斤2元,一个棚子投资7万元能产8万斤,张建平就一猛子扎了进去。“压根没想到,一个棚子要投资15万元,产量却只有2万斤。第一年盖了20个蔬菜大棚,亏了60万元。”

“本来想放弃,是镇里扶持资金帮助保住了本,我才留下来,但心态上谨慎起来了。”从山东寿光考察回来,张建平决定把棚子盖得更大些,做“口感西红柿”采摘农业园,“新的棚子长400米、宽36米、高7米,能容纳上千人。我们这里是市区‘30分钟经济圈’的核心地带,自从村里修好横穿整个村落的24米宽柏油路,采摘园一下子火了起来,最多一天来过27辆大巴车。”

“做农业挣的是辛苦钱,对我来说,一开始是兴趣,中间产生过怀疑,现在则是因为热爱。”多年在农村打拼,张建平已然成为半个江浦人,村里第一批100多个现代“职业农民”,就出自他的农业“梦工厂”。

村干部:

原汁原味的生态是宝贵财富

上世纪70年代初,龙江、团结两村从石梁河库区搬迁而来,2001年,龙江、团结加上郎墩、包埠,4个行政村合并成一个新村,从龙江村、浦南镇各取一字,命名为江浦村。

合并之初,结转留下150多万元欠账。“当时村里唯一的经济来源是靠种植稻麦等单一农作物;村民住宿条件很差,地基低矮的瓦屋,夏天返潮发霉、冬天阴冷潮湿,有的人家一到下雨天,屋里积水甚至需要用水泵抽,真是要环境没环境、要产业没产业。”江浦村党委书记李罗华回忆道,那时候,村委会每天一开门,讨债要钱的就找上门。

认准了“产业非有不可”和“居住环境不变不行”,李罗华迈开腿到处寻找可借鉴的发展路子。从江阴华西、常熟蒋巷和山东寿光学习回来,李罗华决定走高效农业发展道路,自建蔬菜大棚种植西红柿、丝瓜等经济作物,用看得见的效益吸引村民共同参与。近10年来,江浦村先后引进3家农业龙头企业,成立17家专业合作社,全村1.2万多亩土地,流转率超过70%,成功打造出“果蔬、苗木、水产、优质稻米”四大基地,一跃成为休闲观光、农旅产业特色村。还清历史欠账后,村集体收入连年增长,去年突破22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31860元。

2012年,江浦村抓住全市城乡统筹示范试点的政策机遇,以新村建设为中心,带动乡村向小城镇转型,建设江浦新村。“当时,全村自主报名家庭达200多户。2020年,我们又主动抓住苏北农房改善的政策契机,将龙江整村搬迁到江浦新村。”

村史馆里,一张张照片对比出近10年来的村庄巨变。“我一直认为,像我们这样一个普通的村子,拥有的资源不多,原汁原味的生态是宝贵财富,所以我们一直把生态摆在靠前位置,产业定位于生态农业,居住也力求生态宜居。”

“原住民”:

最关心养老问题

春有迎春、夏有茉莉、秋有海棠、冬有腊梅,江浦村的农家小院里,一年四季花香怡人。

65岁的村民李新和,第一批报名搬进江浦新村。“235平方米,两层半小楼,还带院子。通水通电通气,网络入户,出门脚上不沾泥,这完全是城里人的生活。”

“集中居住,10年前在我们这里是一件稀罕事儿,第一批报名的只有30来户,一个主要原因是农民思想不开放。像我弟家,就因为犹豫没赶上趟。后来建造二期集中居住点的时候,他报名比谁都积极。”

村里留守老人多,乡村大舞台演出时,台下“一望无牙”。到了这个年纪,李新和最关心的是养老问题。“现在农村医疗还不太能满足农民需要,虽然村里也定期安排体检,但设备有限,大病往往查不出来。”他坦言,文化生活欠缺也是老人们常聊的话题,“目前村里只有两个小的活动室,利用率不高,村部广场是年轻妇女们跳广场舞的场地,老人们没有大的专属活动空间。”

【专家点评】

赵锦春:

生态产业高质效、基础设施完备、宜居舒适便捷是构成乡村生态宜居的三大核心要素。江浦村的经验启示我们,通过发展高效设施观光农业,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充实了村居环境治理与基础设施的资金来源;尊重农民意愿推进农村居住条件改善,村居舒适度大幅提升,村民生活品质和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应统筹生态经济与环境治理协同发展,夯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硬实力”,更要满足村民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要,优化乡村公共服务的“软环境”。

Copyright @ 2008-2016 www.renq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人气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18864号-17

联系邮箱   291 32 36@qq.com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