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应用遍地开花 如何做大做强是关键
(图片来源:摄图网)
(资料图片)
(记者 张苏慧)据中新网报道,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中提到,到2025年,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育100种高技术高附加值机器人产品、100种具有全国推广价值的应用场景,万人机器人拥有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形成创新要素集聚、创新创业活跃的发展生态。北京市机器人核心产业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打造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机器人产业集群。
多地聚焦发展机器人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正在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机器人目前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包括制造业、医疗、教育、安保、零售等。例如,穿戴式软骨机器人助力残疾人行走自如;水下机器人用来探秘青海湖湖底。此外,最近还出现了一款智能艾灸机器人,可以实现回旋灸、雀啄灸、悬停灸、往复灸等艾灸手法。这款机器人还能自主擦灰,将艾灸产生的烟气收集起来并净化,让艾灸环境更友好更环保。
近段时间,上海、深圳、北京等地陆续发文鼓励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如上文提到的北京下发的《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中就提出,打造“1+4”机器人产品体系、加紧布局人形机器人、开发并持续完善机器人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在应用场景方面,提出了要打造针对重点领域的“机器人+”应用范式。
智能机器人发展未来可期
随着科技的发展,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已经在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以工厂为例,机器人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满足流水线工人的需求,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为错误。
尽管机器人可以模拟人类的思维和行为,但它们并没有真正的意识和自主性。这意味着机器人只能执行它们被编程设定的任务,而不能像人类那样自由地思考和创造,这使得它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交问题方面存在困难。
此外,机器人的智能水平也受到技术和资源的限制。现代机器人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智能水平,但它们仍然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数据支持。因此,在某些情况下,机器人可能无法完成任务或产生错误,因为它们没有足够的信息来做出正确的决策。
由此可见,智能机器人仍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重抓创新,实现产业前瞻引领
上海交通大学元知机器人研究院副院长盛鑫军认为,机器人进一步做大做强,需要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强化示范应用与产业推广,大力推动工业机器人,特别是协作机器人在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典型场景的应用,积极探索在医疗健康、餐饮物流、农业牧业等非工业领域的示范应用;在提升自主品牌机器人的创新与应用的同时,加强产业创新能力建设,重点建设研发测试和检测认证于一体的公共平台,推动校企联合人才培育;支持企业“走出去”,鼓励企业利用海外创新资源设立研发中心,对于海外投资给予便利,加大机器人出口退税力度。
相信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机器人应用的灵活性将得到进一步提高。未来的机器人将更适应多种环境,并能够根据环境变化自动调整自己的工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