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全球今日讯!努力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观察者说)

2023-05-12 06:16:59 来源:金台资讯


【资料图】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从需求侧与供给侧协同发力,不断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精神文化生活是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把追求美好的精神文化生活纳入人生发展和社会理想之中。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致力于建设一个文化繁荣、文明兴盛的社会主义中国。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精神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要搞好,这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取得的宝贵历史经验,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对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看重,文化需求高品质、个性化的特点更加明显。新时代十年,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呈现出更加繁荣、蓬勃发展的生动景象,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我们要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建设是培根铸魂、凝神聚力的重要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只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确保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精神食粮。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更加巩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全过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与首创精神,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发挥好精神文化产品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运用各类文化形式,形成有利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

文化来源于人民、属于人民,必须服务人民、惠及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需要统筹需求引导与供给支撑,实现需求侧和供给侧协同发力。从需求侧看,就是要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着力点,大力提高文化创新创造能力。要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入调查研究,梳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急难愁盼问题。建立健全群众需求反馈机制,推广“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推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创新开展文化服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从供给侧看,就是要研判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努力提供更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要强化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扩大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提升产业发展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深化文化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大力推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文化惠民工程等重大部署落实落地,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

(作者为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23年05月12日 09 版)

Copyright @ 2008-2016 www.renq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人气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18864号-17

联系邮箱   291 32 36@qq.com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